记得18年第一次认真读完的一本书是《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本书直接纠正了我对读书的看法。在次之前,关于读书的认知还仅仅保留在上学阶段,从那以后我开始大量阅读。但那时经常碰到一个问题,读过的书,总是忘。
于是我开始报名了一些专门教阅读的课程,当时也挺纳闷的,阅读都能被开发成一门课,看来真的是万物皆可教。但学了几个套课后,我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是在教你速读,有的甚至有点像“查字典”。
记得有种方法是这样的:先看封面、腰封、目录等,找到你不理解的概念,然后再在书中根据目录找到这些概念,集中去阅读。这样一本书就算读完了。还有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再打开书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概念或答案找到了,这本书也就算是读完了。
先抛开这两个方法不说,咱们先聊聊查字典,这个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应该经常用到,而且大家应该也不陌生。如果某个字会读,不会写,我们可以通过拼音差到某个字;如果不知道怎么读,可以利用偏旁部首来查,一样也能查到这个字,然后通过标注的拼音知道这个字该怎么读。
仔细对比下,上面提到的读书方法,不就和查字典类似么。记得那时有个同学,用上面提到的读书方法,一个月读完了100本书。现在看来,说他在一个月内“翻”完了100本书,更加确切些。
很显然,这些读书方法后来我都没用,虽然当时我说不上来这些方法有什么问题。但总觉得读书如果不从头到尾读完,不完美,就开始逐字阅读。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更适合我。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某本书中的某个案例,也许当时看的时候会稍微留意下,很少会记录下来。但当要用的时候,我能很快地从书里找出来,因为是逐字阅读,所以这些内容在脑中留下了印象,等要用的时候,就能依稀想起来。
如果只是翻翻而已,那可能就会错过这个案例。至于怎么做到读过不会忘,很简单,读完就用出来。不管是用文字,还是讲给别人听,都可以。当你用自己的方式表述一遍时,你的大脑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樊登老师讲过,他读书全都是逐字阅读。然后读完就放下,隔一周后,会拿出一张纸画出整本书的脑图。某些地方实在想不起来了,就翻下书,等到讲的时候先在脑中过一遍,接下来就是对着脑图把书给讲出来。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哪种方法比较好,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在学阅读课的时候,也接触过一直用学到的方法读书的人,他们就很喜欢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而我可能是出于完美主义,或者就单纯地喜欢逐字阅读。
也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