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澳大利亚宣布同性婚姻合法。
成为全球第27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国家。
与此同时,英、法、美、德等大国,也早已实现了同性婚姻自由。
我不禁要问:
其实,性学家李银河从2000年起,每年都给两会提议同性婚姻自由。
但年年提,年年被拒。
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吴建民一语道破:
同性婚姻在中国仍太超前。
是啊,一个农民含辛茹苦地种了一辈子地,指望老了能抱孙子,结果唯一的儿子跟一个男的在一起了。
这换谁受得了?
知乎@夏言说得好:
“真正阻碍同性婚姻立法的不是政府,是身边的亲人。”
所以国外爱拍同志电影。
这是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有了群众基础,才能给同性恋争取更多的权利。
但其实,国外的同志电影起步也很艰难。
比如今天这部,就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坎坷。
它拍摄于1919年,是全世界第一部正面描写同性恋的电影。
它的观点,即使今天看来,很多人怕也接受不了。
它就是德国默片《与众不同》
和今天的同志电影一样,它是以“斗士”的身份登场的。
故事得从19世纪末说起。
那时的德国是真正的腐国,同性恋被称为“德国病”。
光柏林,就有30家同性恋酒吧、2万名男妓。
邮电庭里,甚至公开售卖同性恋杂志。
整个欧洲的男同志,连厕所暗号都是:你会德语吗?
他们就这样,过着自由、博爱的生活,但很快,乌云笼罩了他们头顶。
这乌云就是:刑法第175条。
这是1871年颁布的一条法律,旨在反对同性恋。
它规定:只要是反常的性行为,不论男男、人兽都可以判监禁,还要被剥夺人身权利。
你可能要问:女女呢?
我可以说,他们眼里没有“女同性恋”这种东西。
这条法律的颁布,让德国同性恋的生存环境恶劣起来。
他们一旦暴露身份,就可能成为敲诈者攻击的目标。
有记录称,一个慕尼黑人几年下来被敲诈了54万马克,拿今天的汇率算,相当于200万人民币。
更有甚者,因为受不了压力而自杀。
因此,为同性恋争取权利迫在眉睫。
这时有一个人,在同性恋维权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就是德国著名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
在全社会都认为同性恋是种病时,他第一个提出“同性恋先天说”,并称其为“第三性”。
“异装癖”这个术语也是他发明的。
除此以外,他还在1897年成立了——
人道主义科学委员会。
是全世界第一个为同性恋争取权利的组织。
因为他贡献巨大,后人称他为“性学爱因斯坦”。
那么,为啥他这么积极地推动同志维权呢?
因为他本人就是个同志啊。
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和他的中国爱人据说年轻时,他的一个同性恋病人不堪忍受周遭的压力,自杀了。
从此人的遗书中,他读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和对亲人的愧疚。
他觉得这不公平。
凭什么同性恋生来就要被人歧视?
凭什么同性恋就一定要躲躲藏藏、掩饰身份。
因此,他决定穷其一生,为同性恋群体争取权利。
他成立的人道主义科学委员会 , 头号目标 ,就是废除刑法第175条。
为此,他们起草了请愿书,并邀请社会名流在上面签字。
除此以外,他还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同性恋的书,比如《人民对第三性应该知道些什么?》
当时这本书连版19次,印量超过50000册。
但这些,恐怕都不如电影《与众不同》有影响力。
赫希菲尔德在这部电影中担任编剧和性学顾问,同时,还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自己。
电影讲的是——
一个男同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认识了一个男学生,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
可不幸的是,他们的恋情很快被一个小混混发现。
小混混来敲诈小提琴家。
可小提琴家坚决不跟小混混谈判,两人对薄公堂。
最终,小混混因敲诈罪被绳之以法。
而小提琴家也因为刑法175条被监禁。
名誉扫地的他,选择了自杀。
片中,小提琴家迷茫无助时,求助了一位性学家,这个人,就是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
他告诉小提琴家:
“喜欢同性和喜欢异性一样纯粹而高尚,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谴责性向不同者。”
同时,电影还穿插了他的性学演讲。
演讲中,他向听众普及了很多同性恋知识,比如:
“娘娘腔和女汉子不是同性恋,同性恋的外表可能完全正常。”
而且,还表达了对德国法律的不满。
最后,电影呼吁大家理性看待同性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电影上映后,评论界一片哗然,各大报纸、宗教团体吵得不可开交。
但群众却非常喜欢。
所以在影院放映了整整一年。
可第二年,它被禁了,只有少数科研人员可以观看。
审查人员给出的理由是:
“这部电影会危害公共安全,还会把年轻人带成同性恋。”
它的坎坷命运还没有就此结束。
1933年,纳粹掌权。
当时德国的同性恋有120万,占总人口的7%。
希特勒认为他们会妨碍德国的人口增长计划,导致德国人血统不纯。
因此,下令镇压。
刑法第175条,成了他们施暴的依据。
他们关闭了德国的所有妓院、同性恋酒吧。
烧毁了所有和同性恋有关的书籍、影片。
使同性恋文化迅速灭绝。
《与此同时》的所有胶片,也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
后来,镇压升级成了屠杀。
1935年,纳粹修改了刑法第175条,加大了它的适应范围,和惩治力度。
那段时间,只要是同性恋,不论男女,就会被抓。
7年间,共有5万人被定罪,1.5万人被抓进集中营,参与“同性恋掰直试验”,很多人惨遭阉割。
无奈之下,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只好出逃,从此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
游到上海时,他结识了自己的中国情人,并与他渡过了余生。
他还记录了世界上千奇百怪的性习俗 , 写 成 了《男男女女:一个性学家的环球旅行记》一书。
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踏足故乡。
幸运地是,《与众不同》并没有从此销声匿迹。
战争结束后,有人在俄罗斯发现了它的片段,共计40分钟。
于是,俄罗斯国家电影基金会又把这本胶片的拷贝送给了德国。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1927年,赫希菲尔德为了做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短片《爱的法律:无辜的排斥》。
从《与众不同》里剪下了40分钟内容,作为演示资料。
《爱的法律:无辜的排斥》片子后来流传到了俄罗斯,幸运地避开了纳粹的烈火。
但可惜的是,片中一些重要人物、重要情节都丢失了。
包括英国著名同性恋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客串。
这个残缺版流传甚广,直到今天,网上还能找着。
但有的人并不满足。
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档案馆,从俄罗斯人那买来了一些《与众不同》的高清剧照和资料。
把剧照和字幕,补充到影片相应的地方。
最后,做成了一个50分钟的版本,是目前为止最完整、准确的版本。
这样,观众终于可以目睹,100年前,就有人在宣传“同性恋不是异类”的思想。
学术界普遍认为,发生在1969年纽约的“石墙事件”是同性恋维权运动的起点。
当时,警察按照惯例,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石墙旅馆,对同性恋进行搜捕。
结果遭到了一名同性恋者的反抗。
随后,搜捕升级为殴打,并引发了几百名同性恋与警察连续5天的暴力冲突。
闹得全世界都出了名。
骚乱平息后的第二年,美国同性恋群体举行了万人游行,纪念“石墙事件”,被世界瞩目。
开起世界同性恋权利运动的新篇章。
但其实,这些思想50年前就已经诞生,也一样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
我想,不管是《与众不同》还是“石墙事件”,都提醒了我们一件事。
那就是——
权利这东西,等别人给是不行的。
只有积极努力地争取,才会有降临的一天。
参考资料:
《欧洲同性恋史》,弗洛朗斯·塔马涅著
Anders als die Andern,Wikipedia
Magnus Hirschfeld,Wikipedia
《为什么说“同性恋”这个词是的古人发明的?》——澎湃新闻
《被纳粹迫害的同性恋者:沉默至死》——腾讯文化
电影《与众不同》,19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