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如何搜集素材,让文章鲜活出彩
本课主讲老师:傅菲,百花文学奖得主,三毛散文奖得主
一、 知识点
01 用选材三分法架构文章的完整度
02 三个强化点,突出文章的个性化
01 用选材三分法,架构文章的完整度
选材三分法
①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搜集素材
② 以核心意象为中心搜集素材
③ 以母题为中心搜集素材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搜集素材:
通常使用在以人物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散文上,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要求: 抽丝剥茧般搜集素材,通过素材叠加的方式塑造人物。
口 案例|傅菲《画师》
第一版提纲
※ 什么缘故去学画画?
※ 他的师傅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他还有什么其他影响?
※ 绢扇厂倒闭之后,他干什么去了?
※ 除了喜欢画画之外,他的生活情趣是什么?
第二版提纲
※ 为什么会去画遗像?为什么还有人画遗像?
※ 第一次画遗像的过程和感受?
※ 画有哪些死者的遗像,哪些终生难忘?
※ 对死亡的理解、对生命的认识是什么?
※ 画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愿望是什么?
可见,作者能够紧紧围绕画师的经历来搜索素材。
如何抽丝剥茧地搜集人物素材:
口 案例|傅菲《画师》
① 从人物的内在逻辑入手:
一个人的行事动机是什么、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动机用了什么手段、有了什么样的结果。
比如为什么画师会去学画画,他是怎么当上画师的,为什么会去画遗像,又为什么还有人画遗像?
② 从人物的性格入手:
比如画师的师傅是什么样的人,最终发现师傅和顺与家人不辞而别的故事。
③ 从能体现人物更深沉思想的素材入手:
比如画师对死亡、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挖掘人物背后的思想。
01 用选材三分法,架构文章的完整度
刚开始对人物的理解、能想到要搜集的素材,可能比较表层,可以先借此了解人物。
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让人意外的、值得惊喜的素材再顺着素材去挖掘。
以核心意象为中心搜集素材
通常使用在以物体或地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散文上,如风物类写作.地域文化类写作。
要求: 层层展开
代表作:史铁生《我与地坛》、梁琴《书院三章》、梁衡《中国枣王》、祝勇《再见,马关》。
口 案例 || 史铁生《我与地坛》核心意象:地坛
【融汇了神秘文化、思想饭依、精神栖息和当下的现实】
※ 地坛的历史、时间对地坛的剥蚀。
※ “我”的出生与到来
※ “我”失去双腿后“母亲”对“我”的爱
※ “我”在地坛所见的四季之美和到园子里来的人
※ 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反思生命
历史 → → 现实 → → 返回内心 → → 现实 → → 抵达内心
如何以核心意象为中心来搜集素材?
① 搜集突出历史文化厚重感或特殊性的素材
② 找到历史文化与现实的勾连,以及对人或者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③ 重视人在历史文化现场的感受
以母题为中心搜集素材
一篇散文,可能有许多个主题,这些主题是从一个最大的主题中裂变出来的,这个最大的主题就是母题。
要求: 原点散射,所选素材在题意上是平行的关系
代表作: 李敬泽 《<黍离>一一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
冯秋子《我跳舞,因为我悲伤》
周晓枫《巨鲸歌唱》《弄蛇人的笛声》
塞壬《悲迂》
熊育群《生命打开的窗口》
※ 案例 | 熊育群《生命打开的窗口》
把“母亲的一生”作为原点,进行散射,搜集素材:
母亲的童年、婚后养育四个孩子、与疾病抗争、母亲离开后的场景等
用“奔丧”串起这些素材:
“我”坐火车回家奔丧 → “我”得知“母亲病危和病故的消息→ 葬礼现场的风俗、出殡 →
“母亲”的一生→ “我”对“母亲”的想念
“母亲”是搜集素材的明线,事件的过程是搜集素材的“暗线“。
如何用母题法搜集素材?
先列出小主题,按小主题选材,找到散射面 : 小主题虽是独立的,但立意要深远,搜集的素材不可以太浅显。
把母题细分出脉络,按照脉络搜集素材: 脉络要清晰,逻辑性强,符合生活的原生状态,搜集的素材要求实求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