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书是看目录,然后主题阅读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能帮我解决问题的,于我有用的章节优先阅读,还给自己找借口是学诸葛亮“观其大略”;
现在看电影能安安静静坐在影院里欣赏的机会太少,大多都在app里看了,而且是买会员去广告,快进,忽略片头或者其中与主人公无关的情节,段落,大概越是片长,这种跳过的机会越多;
现在吃饭要做到细嚼慢咽几乎不能,不管蔬菜,水果,肉类,带皮的,不带皮的,有骨头的,不带骨头的,需要慢食的,可以速食的,统统当快餐处理。一律吃的很快,一顿饭我的最短记录是不到5分钟,慢的有两小时,但基本都在聊天,喝茶,吃饭在此时是辅助的 ,次要的。
现在开车或坐车都是快的,我们只记得终点,而不论中途的风景如何。即便是中途停车,也无暇欣赏,总是来去匆匆。
从古至今每天的时间应该是没有变过,24小时一天不多不少,而只有今天是越来越快,不是时间变短了,而是事情变多了,信息量相比以前呈几何数增长,而人类相比古人的智慧并没有增长多少,这种优势不足以消化或者抵消信息大潮。我们都被淹没其中,无法自拔,少数智慧的人选择做减法,有多到少,集中,专注,聚焦。
从前读书都是要反复观看,然后诵读,最后摘抄,反复研读,以至于背诵。对了那时候应该没有目录一说。与此相比今天的我们少了很多读书的乐趣,书中的每一个文字,符号,段落都与主题相关,比如一棵大树,去掉枝叶光看主干,当然可以把握形状,但少了很多细节,不够丰满。
从前吃饭讲究食不语,讲究色香味,视觉嗅觉味觉的统一,乃至于到达精神的高度,比如从吃中论禅机,一切生活都是修行。
从前都是人力车或畜力车,慢而简陋,没法快。古时进京赶考,远的学子都要提前三月启程,能有车的不多,大多是一个人,或带着书童上路,真正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情风貌,地理形势,山川风俗一路走来,看来,人生阅历与能力相得益彰。
世事绵长,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想在单位时间内的取得更多产出或提高利用率可以理解,甚至是应该的。但人类好像在这条路上跑的太快,太远了,有人恨不得不睡觉,一天24小时都在赚钱,都在学习,都在忙碌,好像只有这样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这样能保证自己不落后,唯有不停的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这是何等的焦虑和迫切,这条路终究是不可持续的,人首先是动物的,肉体有极限,精神会疲惫,人是要睡觉的,休息的,吸收再多,更需要消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