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看一本书,《流量池》,里面提到一个企业在时间营销中常用的一点——制造槽点。大概意思是说现在社交媒体让大众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简单,大众在网络上发表自己观点的门槛越来越低,对于事件的扩散能力也十分强大,品牌在做营销的时候可以考虑通过借助大众的吐槽势能宣传自己的产品。通过“埋槽点”控制吐槽的方向,然后借助段子手、普通网名的吐槽来保持话题热度,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应对处理,收割一批粉丝(流量)。
这种埋槽点、借势宣传的做法主要借助了用户的好奇心(对争议性话题的敏感性)以及用户乐于展示自己智商优越性的心理(吐槽)。
同样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另外还利用了用户自认聪明,往往又爱贪小便宜的心理的营销方式还有一种“漏洞营销”。制造漏洞和制造槽点本质上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想办法让用户“乘虚而
入”,然后借势宣传。这种营销方式,前期设计“槽点”或者“漏洞”的过程很重要,但后期如何处理也是重中之重,做的不好,会让品牌口碑直线下降,收割流量的目的不仅达不到,反而会失去一些忠实用户,得不偿失。
下图是网上找的四个典型的漏洞营销案例图:

如何更好地处理并利用好出现的bug,主要有两点:
1、bug出现后,最好是让用户自己能够及时发现漏洞,避免让用户产生怀疑”炒作“的心理从而影响品牌口碑。必要时可以利用社交平台传播。
2、及时止损,同时又不能让用户感觉“被骗了”,可给予一些补偿以弥补用户的心理落差,让用户看到品牌诚意并心生好感。
举一个在处理漏洞问题上比较失败的例子,去年双十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剑桥包bug事件,2017年十一月10号早上,我的某个微信群里,一个同学在群里告知大家,The Cambrige Satchel Company官网定价出现了bug,本来应该几百英镑的包现在成了几百人民币,豆瓣上都炸了。11月10号傍晚,The Cambrige Satchel Company品牌官方微博发表官方声明,人民币结算订单有问题,后期处理。

接着到了晚上,消费者们陆陆续续收到邮件,称订单被取消,并且退款因为订单量大可能不能及时发放,请谅解。
The Cambrige Satchel Company这次定价bug事件让很多中国消费者认识了这个牌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在中国地区的知名度,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不管官微发什么微博,底下的评论都是表明抗拒该品牌的态度,不少网友表示以后绝不会买剑桥包。我的朋友们有好几个曾经是剑桥包的粉丝,经过这次,也粉转黑,并开始在微信群里和微博上向大家推荐英国的其他牌子的包包。这些都说明了剑桥包的这次事件的处理,中国地区消费者很不满意。
总结来看,剑桥包处理bug的过程中犯了几个错误:
1、官网上的定价bug是十分明显的,用户在第一时间就能感知到,但剑桥包那边大半天才反应过来。
2、在回应bug方面,该官微只言明人民币订单将被取消,甚至有人发现,同是人民币订单,但收货地址在英国地区的订单并未被取消,进一步激怒了中国地区的消费者,不免让人怀疑这是一次恶意营销。
3、后续也没有配套的处理措施,来弥补用户的心理落差。并且由于退款不及时,官网又没有投诉渠道,遭到了大量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控诉,进一步让该品牌的口碑下降。
总之,bug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就是收割的利器,用得不好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如果你也想每天学点儿互联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三零班”
加入学习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