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田朴珺对“贵族”应该有什么误解

田朴珺对“贵族”应该有什么误解

作者: 良大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09:16 被阅读0次

田朴珺,也就是以前给王石做红烧肉的女人。

她在一篇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

引起很多人的抨击,讲实话,连良叔这么理性客观的人,也觉得这篇文章有点欠扁。

文章表达了对“英国贵族”的崇拜,这其实倒没啥。

这个世界就是多元和开放的,你喜欢长风送月,我喜欢榴莲披萨,谁也不碍谁事儿。

可是田朴珺把捎带把中国人“教育”了一番,这就有点让人看不惯了。

比如下面这一段,说中国人“有知识,没文化”。还说父母没有教过我们中餐礼仪。

且不说“有知识,没文化”这个结论下得太武断,你说中国父母不教中餐礼仪,就太扯淡了吧。

从小我爸妈就教育我,要坐端正,一手棒碗,一手扒饭,不能掉在桌子上饭粒,要把饭吃干净......

想必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必修课。

这不是中餐礼仪,这是什么?

当然,他们并没有教会我西餐的吃法,也没教我用刀叉,可这有问题吗?

他们又不是欧美人,为啥要教我这些呢?

那我还反问了,英国父母不也没教孩子用筷子吗?

不得不说,就这一点,有点低人一头的感觉,作为中国人,看了特别的不爽。

文中,更是充满对“英伦仪式感”的崇尚,一大段一大段的描述。

我不仅想问,这些繁文缛节就真的好吗?

我们来看看贵族的兴起,以及为什么他们设置这么多的仪式感。

5世纪中叶,几个日耳曼部落联合入侵不列颠。

最终形成一个新社会组织,并诞生新君主。

但是,君主担心这些部落的核心成员不受控制,于是将有战功的人封为”军事贵族”,统一归为君主领导。

这种集权加扁平的方法,把由血缘为主的部落组织瓦解,形成了一人在上,百人在下,万人在下下的格局。

这百人就是“贵族”,一直流传下来。说白了,“贵族”就是一个阶层的符号,说明他们是享有特权的人。

随着国家的强大,贵族集团也开始壮大,但是为了保持阶层的稳固,一定要保持这个群体的纯洁度,不能让底层人随随便便就混进来。

当然,办法很多了,联姻,教育、控制,数不胜数,但是只有这些还不够。

他们需要在行为模式上区别于其他群体,就这一点上,和宗教很类似。

多数宗教,对食物都有要求,有些东西不能吃,这不是从营养学考虑,仅仅是为了区别。

这样人就会被分为两类:吃不洁食物的他们和不吃不洁食物的我们

群体隔离就自然出现了。

只是,贵族的行为规范比宗教还复杂,这很好理解,宗教面对是多数人,而贵族面对的是少数人。

贵族的行为规范是一套体系,衣食住行,说学逗唱,样样涉及,你不是出身贵族家庭,没受过多年熏陶,根本学不来。

可想,如果你只是个爆发户,穿得再像贵族,一吃饭一说话就露馅,你自然会被排挤出去。

这就是贵族为何有那么多行为规范的原因,这些只是为了维护阶层稳固,是一种隐性的阶层通行证。

只是,这种苛刻的行为规范产生了一些副产品,比如:教养和克制

这些脱胎于“贵族”,沉淀为精神内核的东西,被赋予新的名称“绅士”。

如果说田朴珺第一个错误是不该拿国人垫背,那么第二个错误就是没有把贵族和由此衍生的精神分开来谈。

因此给人一种崇洋媚外,嫌贫爱富的感觉。

你看她的一些描述,这些举措难道是贵族专属吗?

当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你做到了,不能算是“贵族”,但是可以称为“绅士”。

那为什么田朴珺不说“绅士”,而要说“贵族”?

我们先看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美国总统华盛顿对自己的秘书说:

“我不太明白,英国很多阶层的男士都可以叫绅士,官员可以叫绅士,律师可以叫绅士,医生可以叫绅士,商人可以叫绅士,甚至无业的人也可以叫绅士。

贵族里有绅士,贫民里也有绅士。为什么这么多人,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叫绅士?你去帮我打听一下,绅士到底是什么意思。"

过了两个多小时,秘书回来跟华盛顿说"大人,查到了,绅士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这个故事透露出两点:

一是,“绅士”没有阶层感;

二是,做“绅士”很简单,只要不给别人添麻烦就行。

这两点明显没啥搞头嘛,因为田朴珺开“承礼学院”,据说学费百万,必须拿“贵族”二字来充门面,这样才高端大学上档次。

人家巨资入学,你让人家感觉不到阶层优越感,又搞不出一些具体名堂,只说不给人添麻烦就行,别人肯定会觉得掉坑里了。

所以,良叔想起某商界朋友的一句话,他说:

“但凡一个商人,发表了公开演讲、或者写了一篇文章,一定是有商业目的的。”

现在想想,貌似挺对。

好了,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

良叔小随天天见,再坚持71天。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田朴珺对“贵族”应该有什么误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qa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