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底之前,因为“索玛花”第一次到西昌的很多志愿者,都对照片中的地方很熟悉。虽然是夜晚,但景物还算看得清。17年之后,志愿者集结的地点有了变化,这个地方的存在才被削弱。这就是索玛家园。
索玛家园代指了一片地方,而不仅仅是小区名。前两张照片都拍摄于长安路宁远巷交叉口新落成的天桥上。第一张是桥西,第二张是桥东。沿着路北下桥,顺着宁远巷往北走,就能到达第三张照片的拍摄地,索玛家园小区。
天桥往西摄,右手有宁远巷16年刚到西昌的时候,被基金会的司机和督导接到住宿的地方就是索玛家园。相对很多人对索玛家园评价并不高的第一印象来说,我的感觉还算好些。后来慢慢熟悉了,意识里才有了西昌的索玛家园一带。小区所在的宁远巷,算是一个商业区,不以商场等出名,它是一个热闹的早市点。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交通高峰期,也得益于它并不宽阔的路面,宁远巷比一般的道路拥挤的时间要长。每天一大早,就有商贩菜农在摆摊,从巷口到巷尾。固定的商铺,移动的箩筐挑子,往来的购买者,是交织成热闹晨曲的必要元素。琳琅满目的干鲜菜品、肉类、水果,是这热闹晨曲的主角。
(该文开始的时间戳如同照片记录的一样,续写的时间戳,印在了8月7日凌晨,也是我在西昌宿的最后几个小时。)
天桥往东摄,月城广场方向16年8月的某天凌晨,我和高霏被接来索玛家园,当时还是男女混住。以至于到西昌的很多志愿者见到这种情形,不能接受这么一种安排,说看起来像传销窝点。那个时候,这儿住的人确实杂乱,有基金会工作人员,有受基金会资助在西昌读书的学生,有来往形色的志愿者。大抵心里有浓烈的信任并且不十分在乎在非家的场合的居住环境的人,才能坚持在这儿住下去。
后来,这儿居住的群体有了转变,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变成了“男生宿舍”;但是住所的格局和整洁度并没有变过,照例是杂乱无章的,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精致人住的地儿。
住所的人一直在更替,一样往来形色,见证着这个地方的变化,也见证了基金会数年来的发展。只是这儿的硬件一直在损坏而没有人维修维护:厕所的门坏了,厨房的燃气不通了,做饭的用具不知道什么时候购置的,吃个饭也没有了齐整的碗筷叉勺。
有强迫症的人毕竟是少数。像我这种有强迫症也在山上被改造过的人都可以忍受这种环境而不强迫自己对这儿的改变做大的努力,我觉得是我的进步。我不能长久的待在这儿,那么,这里的话事人都没有意见和看法,或者说他们也像我一样嫌麻烦,那我就更不能掺和进去了。对这儿倾注了太多的感情,注定是要遗憾的…
宿舍楼宇中,抬头望月其实,多的情愫应该是感谢这个地方的。它给我们提供了在西昌时候的归宿,很多的记忆;它也为我以后回忆起这段支教岁月凝固了一个地标。16年8月7日凌晨我到了这里,18年8月7日下午,我从这儿离开,踏上回家的路途。冥冥之中的圆满,给了我的人生,绚丽的色彩。前几天买动车票的时候,只是在看时间合适不合适就点了确定,买完了和霏霏姐聊天,突然想着确认一下来时候的时间,才锁定了8.7这个日期,刚好间隔了整整两年。
火把节前后和杨哥、陈哥、静姐、小邢邢等吃饭聊天,每提及此,我都要感慨一番。只是随便抒发一下情绪,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我更应该感谢地是我在这期间遇到了这些人,充实了我的人生;仅仅对我而言,圆满的四期支教和圆满的两年时间,是一种简略的概括,而起点终点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索玛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