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说我身边所谓的富养的例子。我有个朋友他爸爸就是典型的世俗意义上的“富养”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她有个妹妹家里面特别宠,娇生惯养,六七岁的孩子长得滚圆滚圆的,吃东西没有任何节制就算了,还经常在外面说,我爸有钱这种话,家里倒是挣了不少钱,可是孩子成绩差,补习班也上了并没有多大的用。
这个并不奇怪,因为我在他父母的身上看到了孩子之所以成这个样子的原因,他的父母总是在吃饭的时候开始“教导”孩子,因为平时没有时间,所以他们家每次吃饭就像开大会一样,弄得孩子边哭边吃,当着孩子的面说:“你这个样子没多大出息,我看的以后也挣不到什么钱的。”孩子也就六七岁,说这个有用吗?他认为钱很重要这个是没有错的。
身而为人就是要创造价值,首先养活自己就需要创造价值,而钱就是价值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错就错在他太急切的把这个价值输给他的孩子,并且是硬塞给孩子的,他没有耐心跟孩子讲知识的重要性,跳过了重要的环节。
知识才是获得一切价值的基础,有了知识你才能更好的创造价值,才能跟你想要的一切等价交换。你能力越强你产生的价值就越多你得到的当然也就越多。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让她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她直接认为钱就是最重要。
这就是世俗意义上的富养导致的结果。
这让我想到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一段爱情,林徽因当年也是很迷恋徐志摩,被他的才情所倾倒,徐志摩当时是有家室的,林长民(林徽因父亲)也是知道的,但他还是默许了二人的恋爱。与其抨击这个长辈的道德观念,不如说他对女儿的分寸拿捏的很好。他知道林徽因终究会离开徐,他了解自己的女儿的秉性,结果真的是,林徽因在徐志摩最不能自拔的时,抽身而去,连背影都没有留下来,徐志摩心痛欲绝。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她十六的时候带她游历欧洲,使她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建筑由此成为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真正的爱孩子,使孩子能够有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学识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和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
女人天生爱美,追求美,这是一件美好的事。为孩子创造条件,多读文学名著,多欣赏高雅的艺术作品,多培养一些艺术上的兴趣爱好,胜过一切名贵奢华的衣服和首饰的总和。真正的品味不是时尚骄奢,而是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
富养理论中有句话:父母希望给女儿更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定要给她包装成公主身份、豪门背景、华丽的服饰和贵族的教育,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独自走入这繁华社会时不至于被男人的一粒糖拐走。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份高贵,拥有心灵上的自尊,与肉体上的自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