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 175 天分享
全文共约 18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5 分钟
你好,我是润东。
你有过“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经历吗?
当你停止某些活动之后,你就脑子里一直在想它。一想到它,你就会激动,学习的时候会想,上班的时候会想,白天想,晚上也想。甚至做梦也能梦到。
一旦很久没有再看到它,你可能就会发狂,痛苦,甚至会发怒,谁跟你说话都不好使。只有当你下次再去碰到它的时候,你这种症状才会缓解。
如果你真的有我描述的这种情况,那你可能已经对这个东西上瘾了。
现代人常见的“上瘾”行为有哪些呢?
游戏。关上电脑之后,身体在学习了,但是脑子里一直在想刚才的情节。下一个BOSS应该怎么打?装备怎么搭配?学习也学不进去,脑子里只想着它。一旦得到了被允许打开电脑的消息之后,就飞奔向电脑。当游戏界面重新启动的时候,内心的焦虑就平复了许多。
短视频。这是我经历过的一个真实的事情,某个人告诉我,他只刷五分钟视频就学习,结果一个视频接着一个视频,让他欲罢不能。刷了好几个小时,肚子饿了,吃饭的时候还在边吃边刷。用他的原话说就是:“我真的停不下来,越刷越想刷。”
手机聊天。刚把手机放下,就忍不住解锁手机看看。有没有人给我发消息?看了一眼,没有,放手机关上了,但是过了十几秒,还是忍不住重复这样的循环。
类似的上瘾行为还有很多,为什么“瘾”那么难戒?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上瘾”的那些事。
01 一个神奇的“小白鼠”实验
上世纪50年代,有两位年轻的科学家曾经在验证小白鼠对电击的一个恐怖的反应,结果他们发现这个老鼠不仅对这个电机不恐怖,反而还很喜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前任科学家的实验错了吗?
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一个小小的失误,无意中发现了大脑一处新的未被开发的区域,这个区域被他们称为“快感中心”。
接触到这个快感中心之后,他们还继续做实验。
后来他们的小白鼠已经不能简单地满足于简单地被电击。到最后,小白鼠直接到电网上跑来跑去,尽管自己已经遍体鳞伤,但是它们还是愿意去这样做。
另外一个科学家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小白鼠按下按钮,就会随机掉落食物啊,有可能一块也不掉落,有可能会掉落一块,也有可能会掉落两块。
你猜后来怎么着?小白鼠后来一直按这个按钮,尽管自己实际上肚子已经被撑大了,但是他还是愿意去吃。
当这些老鼠的快感中心被激活之后,它们就会对它们之前的那个行为产生非常大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就会促使它们一次又一次再去执行之前一样的活动,也就是说,它们对“电击”或者“按下按钮吃东西”已经上瘾了。
此时,就算身体不舒服,比如电击的刺痛或者肚子的撑胀,这种“快感”仍然促使它们继续行动。
造成我们上瘾的元凶之一,就是一个叫做“多巴胺”的东西。提到多巴胺,你可能会想到他是我们快乐的使者,你说的没有错,多巴胺确实是和快乐有关系的。
不过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多巴胺最大的作用,不是提供给我们快感,而是提供给我们对追逐那个让我们感到快感的东西的渴望。(有点拗口,你好好品)
02 “上瘾”与“多巴胺生成指数”
“血糖生成指数”反映了某食物进入体内能引起的血糖变化程度。为了更好地描述“上瘾”与“多巴胺”的关系,我也自创了一个“多巴胺生成指数”的概念。
如果接触到多巴胺生成指数高的东西,我们体内的多巴胺就会“来得快,去得也快”;指数低的东西,则会让我们体内的多巴胺,“来得慢,去得也慢”。
就像血糖一样,多巴胺在我们的体内的含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波峰,也有波谷。
当我们在做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事情时,多巴胺的分泌速度就会加快;当事情做完,多巴胺的含量就逐渐降低,回到心情平静时的基准线水平。
那么多巴胺和“上瘾”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那些高生成指数的事物来说,它们带来的多巴胺水平太高了,最高可达到1200%的上升。等到结束,该回落的时候,它们也会回落到极低水平。但是,回落水平已经太低,大脑也很难“补救”了。就像一个弹簧被拉直之后,无法回到原来的形状。
于是那些“瘾君子”就无法借助自己的身体把多巴胺恢复到正常水平。差的这个“缺口”怎么补呢?只能再次依靠那些能生成巨量多巴胺的东西了。不断这样循环,“上瘾”行为就形成了。
低“多巴胺生成指数”的东西,可以保证我们的多巴胺波动水平在可以自身调控的正常范围内;而高生成指数的东西,则很难通过简单的身体调控。
所以你会发现,有的人会不断刷视频,因为刷完一个视频,我们的多巴胺就会回落,而且这个“缺口”身体无法正常弥补,所以只能不断刷视频,把多巴胺的缺口补上。最后一直榨干自己。
就像实验里的小白鼠一样,不断按那个给它奖励的杠杆,最后力竭而亡。
那么怎么破解这种负循环,让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呢?我们下回见。
你有难以戒掉的“瘾”吗?
参考资料:
- 凯利·麦格尼格尔 (Kelly McGonigal).自控力[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6:115-14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