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各类文明中,眼中国人一样把「节俭」这一美德升华到一个民族智的层面来认知的大约是不多的。只是身为华夏子孙的现代人,却慢慢把这种智慧,慢慢的只理解成种行为,甚至把行为慢慢理解成一种无奈与防守的方式。
如题。重新理解检以养德这四个字,让人能重新把【俭】这一字归位为美德,成为一种生命的智慧。
我的儿子喜欢吃日本料理,平时生活节奏快,没什么时间去吃的,大概一两个月一次。有一段时间放暑假,我跟儿子天天吃,吃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偶尔自己在家里做饭的时候,他甚至隐隐觉得很委屈,也挺提不起兴趣。同时,在外面吃大餐,成为了那些天的标配,没有却也没有惊喜了。
由此可见,“更高品质的提升生活,比如买一辆更好的豪车,成为某个侈品牌的vip,惊喜和喜悦往往随着【习惯了】这个事情的发生,,变得理所当然甚至不以为然。
然而,这背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在这种理所当然的产生后,紧接若的却是紧追的需要有新的体验发生,比如更豪华的车,更多的汽年或者游艇,更名贵的奢侈品牌vip,这就启动了无休止的消耗,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需要越来越大的大消耗才能勉强平衡这个【理所当然+紧迫的新体验的人。而为此,人开始要为这一切买单,我需要越来越多的钱,不是为了养活自己,而是维续这个不断升级的欲望系统。然后,一种主流的担曲观点,发生了!仿佛唯有想发财的人,オ是有梦想的人,你问他们的人生目标,他说:“我的梦想就是赚多少钱!”
其实这样的人,已经不会有梦想了。被生活套牢的人,是很难真正有梦想的。因为,他们不敢停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自己愉悦的事情,让自己狂喜的事情。一停下来就惶恐不安。因为有大笔的习惯性开销。这样一来,下ー个问题接距而来,当一个人变得越来越【自保】,是很难真正做到【德】的,很难真心把群体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前面,而没有这种风范和视野,成大事的格局就难以形成。
铺张浪费对个人来说是一个担子,对事业来说也是这样的。沉重的开支,厚重的欲望,让企业的活力大打折扣,很危险的。
也许有些人说,你这只是在说一些小康人士,我们这些人都财务自由了,享受一下未尝不可啊。其实对于想享受人生来说,【俭】是非常重要的。
欲望驱使下的铺张浪费,让人心变得粗糙不堪,难以升起珍惜的情愫,甚至不知道享受为何物,依赖更精品的东西来刺激一下生活。这时候,离享受生活已经很远了。唯有俭这种美德,能让人升起珍惜,升起对万物的爱借与欣赏。我亲眼目睹一位修行者,全身财富就是餐具和衣物(甚至没有手机),我跟他一起生活了几天,那洗衣服的爱借程度让我留下了自愧的眼泪。他真正看到了衣服的每一个线头,一边洗边跟我说他对这衣服的感恩。
我是做不到这位行者的节俭程度,但是我提醒我自己,可以用好东西,但是绝对不能浪费。比如我需要一块手表,我希望它是经典的,经典的不会过时,我希望它是耐用的,这样我可以用一辈子,也许这样的手表是贵的,但是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拥有它。重点是一块就够。我经常拿出来擦拭,下雨天我不舍得的,看着它我就心生愉悦。我很害怕像有一段时间我买的佛珠一样,一条比一条名贵,我开始时候是知道最喜欢哪条的,但是慢慢的,【多】让我失去了对它们的欣赏。
那【俭】的生活态度会不会让人变得无欲无求?因为没有需要了。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天我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老师说到菩提眼中是众生平等的,,他了见到万事万物皆是无我和空性的特质,包括痛苦也是。我提出过一个问题:那既然都是空性的,为何普萨还要去帮人呢?"老师回答道:“正因为这样,刚刚好正是时候去做!"答案是,没有了后顾之忧,沉重的心理负担,正是做的好时候。
没有了牵挂,人可以去追逐梦想了,无论是你想去非洲扶贫,还是去为登珠峰而准备上两年,或者是利用商业去造福人类,或者成为某种成功人士总而言之,就是不为了维持那对富人来说无度的对物质的欲望或者对普通人来说沉重的开支。
把私欲变为造福一方的德,是事业中正确的方向。俭才能养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