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地被“反向塑造”着,并且我们还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约定俗成,殊不知,我们的认知被绑架了。
这里谈得“反向塑造”是指负面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不过,我们认为这就是事实。
我们在购物时,看到好评最多的,就以为这个货物很好,自己所有的顾虑都会被好评冲刷掉,然后就毫不犹豫地下单了,并且内心深处充满着欣喜。
我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因为自己的判断力已经被好评人绑架了,即好评就是自己的判断。
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群认知很差的人中,慢慢自己的认知就会与他们一样,即便是一开始我们的认知高于他们。
话说,一个很高水平的人,去教一群层次低的学生,久了之后,自己的高水平就退化到与学生差不多的水平。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原本教托福的老师,去教中考学生,4到5年之后,再去教托福,却招来学生的投诉,辞退。原因就是,这个老师的水平已经退化了到了中考水平,无法再去胜任原本他可以胜任的托福教学。
还有一种现象,正在被我们忽视,常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我们的认知就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那几个人的认知的总和。试想一下,你身边人的认知这样呢?
这种现象还反映在学校之中,好的学校氛围,一定可以塑造好学生,反之亦然。一个好学生周围都是调皮捣蛋的,他难免不受影响。
还有我们容易忽视的,社会认同的一些东西,正在“反向塑造”着我们,随大流是最为典型的,大家都在做的事,一定是正确的,人多势众,真的就是改变一个人的决定。我们可能被语言反向塑造,可能被信息反向塑造,可能被行为反向塑造,可能被环境反向塑造。
比如:新闻报道是一个人自杀的消息,之后增加的也大多是一个人出事的事故;要是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人自杀并导致多人死亡的消息,之后增加的往往就是导致更多人死亡的车祸或坠机事故。
《少年维特之烦恼》所诱发的“维特效应”,让人惊悚,在欧美曾引发了一阵自杀热潮。因为影响太过激烈,被好几个国家列为禁书。
自杀正在被模仿。当一些人陷入困境时,一些人的行为根据陷入困境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改怎么做。
如果我们长时间看一些很浅显的没有价值的文章或书,那么久了之后,再也无法看一些深度的文章或书,我们最终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我差一点也被“反向塑造”了,一段时间写公众号,不知写什么好,我发现一个问题,如果写热点,就阅读量高,如果写自我成长的,阅读量就低,我一度差点就改变自己写作方向。
如果我一度追求阅读量,追踪热点,我内心就很纠结矛盾,与当初的自己就渐行渐远。
再说,追求热点,我内心深处是不喜欢的,不喜欢的东西肯定也写不好。
自我成长,是我渴望的,也是每个人都要提升的,短期看,可能觉得没什么,没什么效果,但长期来看,对自身有深远影响的。
那么该如何避免不被“反向塑造”呢?
分享我的三点心得:
1、建立个人原则
建立自己的个人原则,可以参考智者的行为,智慧的书,经过验证的行为准则等。
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不会被轻易“反向塑造”了。
2、长期视角
我们不能被短期的利益所左右,而是要看长期,长期来看是有用的。
比如,读书这件事,短期看,可能收效甚微,但长期看,就会改变一个人。
3、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自己,让自己判断力越来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