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去看了电影《如父如子》,这并不是一部新电影,而且早已在国际上获得过大奖,但是我之前在网上搜索,只能找到片段介绍,所以发现他要在电影院上映时,决定去看第一场。
看之前,我看过影评,我以为我会哭,而且哭很多次。
其实,我很平静,也流了泪,但是什么时候流的,我好像都不知道。
电影讲述的是两个家庭,一个精英,一个小市民;一个在大都市,一个在小城镇;两家的孩子在长到6岁时,收到医院通知——孩子抱错了。
他们茫然失措,感觉这事像别人口中的八卦,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还是带着一家人去做DNA鉴定,忐忑地等待结果。
结果是真的——真的错了!
医院,律师,法庭,他们开始一次次碰面,每见一次,都在提醒自己错了,错了,错了六年了!
可是明明身边的孩子还是那个孩子,那么纯真,那么可爱,他怎么就不自己的孩子了呢?
他们试图掩饰这场风浪,但是风浪毕竟来了,他们都被卷入其中。愤怒,尴尬,忧伤,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孩子们:对身边的孩子,不知如何开口,舍不得放手,也不知怎么放手,因为这情感是在六年的日日夜夜朝夕相处积攒下的,如今如何一笔勾销;对自己亲生的孩子,感觉陌生又愧疚,不知如何去牵手,如何去靠近,如何填平这六年的日日夜夜塌陷的鸿沟。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撕心裂肺,他们都是善良的,克制的,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是这“小心”里有着微颤的忧虑与戒惧。
史铁生曾在《病隙碎笔》中批评现在的艺术作品“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咬牙切齿、捶胸顿足”,但是不见得是真正的好艺术,他的一位批评家朋友告诉他:有一次去看一出话剧,整个演出过程中他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戏散后,人群沉默地散去,默默地走路,看天,或对视。他对此无法归类,无法评说,他说自己看见了生命本身的疑难。
我不敢说《如父如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我只是觉得现在很多电影处心积虑,使出十八般武艺,让我们痛苦或大笑,让我们在别人的表演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大多数观众所需要的,但这样的刻意为之,不是艺术,因为他与灵魂无关,与生命本身无关,不提供思考,只满足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