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校庆返校日,有朋友发短信来提醒我,我开玩笑地回复他说,我读书年头多,有好几个母校。这个只能算后母校。
在我过去亲身经历的一段时期,同事有的是博士,有的海龟,有的却是技校毕业,除了基本工资差了个百来块钱,当时一级工资好像30多 ,在同一平台上共同工作,工作内容也差不多,除了履历漂亮外,还真没有发现谁比谁更优秀。很多外企招人,比如四大,经常有些莫名其妙的招聘系统,比如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简直是学非所用,美其名曰素质能力。国企也有一套自己的招聘体系,比如在我过去呆的企业,每年都搞军训团,上千刚入职的毕业生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军营中(一个军营放不下),这样做的是为了洗脑,美其名曰企业文化建设。 有时候,我常想 ,一个人上学和没有上学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不远过去,上学就意外着农转非,有一个城镇户口,意味着包分配有个貌似体面的职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现在似乎这方面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我越来越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平台,帮助你跳到另一个平台之上。而这转化过程,就看自己的修行了。有点像玩超级玛丽游戏,蹦蹦跳跳,一路走高。现在,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觉得读书无用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不读书肯定更无用。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只有读书一条道路。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学习一定能改变命运,因为我们学习的不一定是所谓的知识。
大学学校的事情,其实也就千篇一律。90校庆我还在校,体验了喧嚣,礼花泥撒落了一身。100校庆,我想在这个日子,很多人只说高管,特别是常委,有些人只说院士,特别是获奖者,有些人只说有钱人,特别是捐款的人。大学之谓在于大师 ,但我想说说一个普通平凡的老师给我的影响,写一个我记忆深刻的老师的事。
当时我选了一门德语,是这个老师教授的。我不知道他名字,好像姓陆,还是王,也记得不清楚了,似乎他是人文学院的,他从外研社调到学校当老师的,他太太也是教外语的老师。好像也不是什么教授,只是个普通老师而已。
这个瘦高的老师,有50多岁,衣着朴素,不苟言笑,典型知识分子形象,似乎骑自行车来讲课。按现在或当时有些人的话说,一看感觉就是没有混好的。时至今日,我几乎忘记了他长的模样了,因为选修课,所以班上的20来个人都是来自各系的,彼此也不熟悉。 开课第二次,还是第三次 ,这个老师迟到了,页不长,也就是迟到三五分钟的事。
他进门时候,我们其实正在看上次的作业,也有人在彼此说话。课堂也算安静。这个老师把包放下,转身在黑板上很工笔地慢慢写了一句德文。然后就指着这句话,分一词,分两个词,连接起来一句话,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一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整整四十分钟,就是一直在读这句话。
在下课时候,他问我们有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刚上两节课,字母还没有学全当然不知道。
他说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是,对不起,我迟到了!
PS:这个事情可能是我在这个学校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上了一学期德语,十多年来,从没再用过,到我现在基本忘记那句话怎么写的,特意百度一下 ,貌似这个,Entschuldigung, ich habe mich verspätet 。当时知识已经遗忘,但留给我记忆中这个事情如此深刻,所以我以后一直轻易不迟到。
2011-04-24 16:36星期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