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爱与规矩”——育儿知识分享
爱孩子,怕他没规矩;管孩子,怕他缺爱。怎么办?
其实,我们可以将爱和规矩,一起教给孩子。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立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的杀手锏了。的确很好用。也很省事。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下面是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家长们可以收藏备用哦!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 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用于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用于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粗鲁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用于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用于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你可以选择是好好走,还是坐在购物车里。”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用于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 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用于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玩这些东西。”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用于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变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最后,给大家几点温馨小提示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原点,重新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较大的孩子)
如:亲爱的宝贝,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