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开始做生意的具体年份记不得了,大抵也有个20多年了。
那时候我还小,好像还没有上学,店面选址据说原是镇上的一处荒地,后来由政府开发的门面房,向外出售。刚巧姨奶奶家买下了3间门面,其中一间租给了我家,于是父亲就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日夜操劳。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勉勉强强读到了初中,后来因祖父病逝,便早早辍了学,16多点的孩子,为了能让祖母能生活的好点,便早早的出来讨生活。
父亲年纪小,手脚利索,起先跟着在工地上做油漆工,倒也没出什么岔子,后来父亲娶了母亲,又接连有了我和哥哥之后,便决定长年在外地,留下老弱稚子难免会有各种不妥,便想着另谋一条生存之路,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这家店。
父亲没做过买卖,但是还是有一些想法,加上当时能拿出来的钱也不多,所以最先开的是一家日用品店,卖一下香皂之类的商品,谁知卖出去之后陆续有人找来,父亲才知受骗,原来辛苦进货来的尽是假货,父亲的第一次买卖,竟然就这么赔得血本无归。
亏了终究是亏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没过多久,父亲又七拼八凑了一些钱,准备做其他买卖。
那时正是90年代末,苏北的小镇虽然依旧保守落后,但总挡不住外来新事物的传入,那些在城市里流行过的文化,也悄悄在小镇上生根发芽。
父亲的第二次买卖,开始于贩卖流行音乐磁带,录音机,后来随着录像影碟的普及,苏北农村人的娱乐似乎不仅仅是听几场喇叭,柳琴,看一场人挤人的露天电影那么简单。于是我们家又干起了影碟租赁,VCD光盘售卖等等。而父亲的店铺,也有了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名字——诚信电子。父亲说,他在做买卖上吃过大亏,不想自己也成为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的奸商,他想诚信经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父亲的店(磁带光盘时期的诚信电子)千禧年的时候,我和哥刚好上小学,当时虽然已经开始实行9年义务教育,学杂费等等都是没有减免的。似乎是为了自己多年前的遗憾,为了我们能完整的接受教育,父亲想着怎样更好的打理这五六十平的小店。
于是父亲得空就在镇上溜达溜达,找人聊,聊聊大家平时都需要什么,后来家里的店铺的东西,近似于杂,上至六七十岁老人爱的收音机,戏曲播放器,下至小孩子迷恋的小霸王游戏机,学习用的复读机,店里什么都用,父亲什么都卖,商品类别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是父亲的初心却也是始终未变。
父亲的店(抱着店里卖的熊猫不撒手的我) 父亲的店(慢慢开始经营一些小家电)与做生意时的胆大创新不同,父亲的骨子里其实是个保守而执拗的人。父亲是家中独子,加上少时丧父,又无兄弟帮扶,孤儿寡母的受了不知多少委屈,深深知道独生儿子的煎熬不易。虽然有我在,但父亲的观念里总觉得女儿会嫁出去,总比不得儿子兄弟,能互相依靠帮协。
也许就是这份保守偏执吧,我高中的时候做了姐姐,有了一对双胞胎弟弟。
弟弟的出生,起初我和哥哥都是欢喜的,不过随着他们的长大,成家的哥哥不免会从另一个角度计较起来,同父亲生了龃龉,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母亲生弟弟的时候是高龄产妇,险些没有缓过来,但最终还是遂了父亲的愿望,有了两个活泼健康的儿子。然而,这并不意味的圆满的结束,对父亲而言,仿佛又是一段重演的历史。
欢喜过后的父亲,又渐渐开始发起愁来,彼时我要上大学,哥哥也刚刚步入社会谋生,两个小家伙的诞生,给了父亲再为人父的甜蜜,同时却又是深深的负担。
店面必须要扩张,这是夹在父亲眉头的念头,渐渐在脑子琢磨出无数个可能,父亲抓住了一个。事实上人一旦箭拔弩张,退无可退的时候,往往都会孤注一掷。
父亲借钱扩张了店面,当然也东借西借了很多钱,但是对于具体数目,他只字未提,大概觉得提了也是徒增烦恼,不如着眼眼前的生意。
父亲的店(后来的诚信家电,少入镜一只小崽子)就真的一单一单生意做,一笔一笔借款还,整整7年,也算缓过来了。然而父亲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还想再好一点。为了年幼的儿子,为了年迈的母亲,为了相偕的妻子,为了未嫁的女儿,为了外出的长子。虽然,我已然长大,哥哥也亦成家。
父亲的店(十一回家焕然一新的诚信家电)父亲说,他今年47,也是近半百,知天命的年纪,但是无论如何,店开起来了,就要做出个样子,为了这个家,为了弟弟,也是要再干个20年。
20年呐,父亲和他的店还会有说不尽的故事,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底层创业的故事,这也是他的奔头,他的坚持,他的希望。然而父亲和他的这份坚持和希望,给我们这些个子女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温饱,还有精神上的富足。
父亲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的故事也即将开始,这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心甘情愿为你负重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