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24日,潘际銮出生于九江。
地点:浔阳区
类别:人物
潘际銮像 图源:南昌大学官网
潘际銮(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男,江西瑞昌人,中国焊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南昌大学前校长、名誉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十一大、十五大代表。主要从事焊接电源、焊接温度场、弧焊过程控制、焊接跟踪、焊接冶金研究。被称为中国焊接事业的奠基者。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今年4月,听闻潘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当时想写篇纪念文章,又放弃了。本系列是讲历史的,跟新闻来不及,再者收集史料和酝酿构思也有个过程。
潘际銮是瑞昌人,潘家的祖屋在原瑞昌县城的西门口外。在《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12月20日 · 瑞昌市简史》介绍过,瑞昌历史上武风极盛,而文风羸弱。千余年来就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历史名人,除了潘际銮院士。
有文章说潘际銮的家庭贫困,有的则说是书香门第。大部分文章声称他出生于瑞昌,其实他出生于九江。潘家可以说是书香寒门,潘际銮的父亲潘凤林是前清秀才,停止科举后进入铁路学堂,毕业后就职于南浔铁路局,从职员做起,先任黄老门火车站站长,因工作勤勉,被提升为九江火车站站长、九江段段长。后来不知为何,被降为普通职员。
南浔路发现售票舞弊案《申报》1921年4月12日
笔者查到了民国报刊上的一篇报道,称因为南浔路出现贪污票款的案件,九江站站长潘凤林被任命为南浔路计核主任。百年前南浔路职工在九江可是高薪阶层,潘凤林还是铁路高管,说潘际銮家庭贫寒,夸张了些。
潘家住在铁路局宿舍区,也就是当年的琵琶亭一带。如今的位置,大约是老火车站靠江边,九江外贸码头办公楼一带。
潘际銮在家中行四,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1927年,潘际銮出生在铁路局宿舍。1930年,因为家里人口众多,潘凤林在三马路盖了一栋二层楼的砖房,盖楼借了不少钱,使得这个不算宽裕的家庭一时间陷入了窘迫,但再怎么说也和贫困搭不上边。
由潘际銮题写校名的九江市滨兴小学 笔者摄于2022年10月
潘际銮6岁时被父亲送去读私塾,7岁(1934年)入南浔铁路小学读书。这个南浔铁路小学,就是现在位于二马路的滨兴小学,当年是教会办的,原名翘秀小学,至于它为何成为了南浔铁路小学,笔者没查到渊源,估计是因为南浔路出资解决职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所致。天资聪颖的潘际銮在一年级就获得了全年级第一名,之后跳级到三年级读书。
1937年7月,抗战爆发。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当年春天,潘家离开了生活居住了20多年的九江,一去不归。这一大家子先乘火车到达南昌,再租船溯赣江而上到达泰和县。潘凤林在遂川南浔铁路留守处工作,已在滨兴小学读到五年级的潘际銮和二哥潘际炎一起考入泰和中学,他的大哥潘锡圭(原名潘际烓)考上浙江大学,随学校去了广西。
年轻时的潘际銮 图源:光明网
1939年年初,南昌战役即将打响,南浔铁路局解散。潘凤林在昆明铁路局找到了工作,就带着一家人跋涉千里到达昆明。至此,瑞昌的潘家离开了江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本系列重在挖掘名人与本市、本省的关系,因此潘家的故事,后面仅简略讲述。
潘家三儿二女,堪称人中龙凤。老大潘锡圭毕业于浙江大学,其专长是无线微波通讯。抗日战争时期,由他指挥架设了昆明到缅甸的重要通讯工程;抗战后期,被国民政府派到越南当了四年电讯总顾问;解放后,他曾任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是邮电系统资深权威教授。
老二潘际炎,小学毕业于同文中学,抗战时期被耽搁了读书。1945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入职铁道部设计局,后来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
老三潘际和是女儿,因抗战长期辍学,到30岁时却仍然考上了天津大学,后任湖南长沙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老四潘际銮,1944年在高中毕业统考中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6年8月随校转至国立清华大学机械系,194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50年8月至1953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读研究生。作为我国著名的焊接专家,潘际銮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老五潘际华也是女儿,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任北京复兴医院副主任大夫、口腔科主任。
1942年全家福,后排左起为潘际和、潘际銮、潘际炎和潘际烓 图源:《潘际銮传》
很多人不了解,潘际炎和潘际銮,一起为九江长江大桥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在讨论九江长江大桥建桥方案时,桥梁专家潘际炎建议采用由他带头研制的新型桥梁用钢,方案被采纳。这一新钢种填补了我国大跨度栓焊钢桥用优质高强度钢的空白,为九江长江大桥钢梁节约了大量的钢材和外汇。
由于大桥采用的钢板很厚,超过了国际铁路钢桥的规定。其对焊接质量要求高,焊接难度大。潘际炎的三弟潘际銮接下了这一任务,经过大量的大型试件试验,成功地完成了九江长江大桥钢厚板焊接新技术研究。可以说,九江长江大桥就是潘际炎与潘际銮两兄弟共同合作的结晶与典范。
潘际炎(左)在九江长江大桥通车前 图源:清华大学校友总会
1993年,潘际銮受江西省之邀,离开工作、生活了40年的清华大学,来到南昌,就任合并后成立的南昌大学第一任校长。请潘际銮过来,当然是为了他的名头,搞到211高校的名额。当时的江西高等教育,处于“三无”的境地: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据说,江西省最早就是想让潘际銮挂个名,不干具体事务。给名不给权,这种做法实在是鸡贼。要说江西教育搞不好,也是必然的。
潘际銮在南昌大学投入了很大精力,也做了很多实事,重点在学科建设上。但以笔者看来,南昌大学合并后问题诸多,也不是潘校长都能解决的。
1997年5月,南昌大学“211工程”建设立项审核。2002年,潘际銮在南昌大学退休,返回清华。2022年4月19日,潘际銮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88岁的潘际銮院士和84岁的夫人李世豫在清华大学校园内骑车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倒也不是为了蹭名人,笔者也有幸见过潘校长两次。今年去世的两位九江院士(另一位是杨叔子),都是笔者的学长,他们在哈工大就读过研究生。潘际銮留校工作过两年,参与创建了焊接专业。焊接专业是哈工大的王牌之王牌,和我学的铸造专业是一个系的。潘际銮后来带着在哈工大进修的10余名学员,回清华创建了焊接专业。至今也不好说清华和哈工大的焊接,谁排第一,谁排第二。
潘际銮对哈工大的感情很深,在来到南昌后,担任了哈工大江西校友会的名誉会长,并对校友会的活动给予很大支持,笔者在90年代两次到省里参加在南昌大学召开的校友会,都见到了这位老学长。老学长面色红润,文质彬彬,有种特别儒雅的气质。我总觉得,他在南昌的那些年,耽搁了。其实211后来就是排排坐、吃果果,每个省总要给个名额,再垃圾,也要给一个。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冯晓晖
漫游遐思
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