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28日在不出局平台写下第一篇文章,到今天已经不知不觉过去近半年的时间了,不禁感叹时间真的过的好快。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当你猛一回头时,它已微笑着离你远去,面对渐渐消逝的魅影,不同的人或许有着五味杂陈的情感,情不自禁的的涌上心头,感慨万千。
从收到班长的信息那一刻,我思绪就像放电影回顾了加入007这半年以来走过的路,想想每次交作业的情景,想想都写哪些文章,想想写文章时的自己是什么心情,什么状态,想想都有幸点评哪些战友的文章,成长了多少,亦或是还停留在原地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不会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的。所以现在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肯定是不同,成长或逆行总有变化。
从“复利效应”的概念角度来说,当n越来越大时,与
的结果差异也会越来越大。所以,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一个人的成长要么是进步的,要么就是后退的。没有原地踏步这一说,因为知识、时代、科技是不断迭代发展的,原地踏步就等同于顺流而下。
好吧,反正道理都懂的,过去的已然成为过去,接下来既要勇于“揭伤疤”了,复盘一下过去半年在007的收获。
数了数提交的作业,半年的时间里提交了23次作业,期间还因为妹妹结婚,睡过了头断了一次,想来真的很是恼火。刚工作的时候每天写千字以上学习工作总结,连续500多天都没断过,居然没写几次就断了,说实话当时想过退出,但是后来还是克制住了。反思总结原因,觉得可能是连续性的问题,于是就通过尝试“每天100字日更”打卡,跟着葛叔的学习群每天学习得到系课程打卡,参加简书日更的方式等方式来保证连续性,算是克服了断交作业的问题。
作业能够按时提交只能算是入了门了,如何提高写作的质量是接下来重要的问题,虽然不管老大和班长常说,要先完成再完美。但是每次交作业之前还是抓耳挠腮的,吭哧吭哧的憋,每次拖到后面才草草了事。有时候实在憋不出了,就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摘要当作业了。看着读书笔记的框架结构,似乎只有骨骼但是缺少肉体和灵魂。但是文末只要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
记得班长说过:有输入才会有输出。为了有得写,就需要主动的INPUT,于是自然而然催生了我的读书计划,通过葛叔的阅读训练营,提升阅读速度,主题式阅读某一领域的书籍。有了大量主题式阅读的数目,写作就可以通过比较多本书中的某一共识点,或者分歧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于是期间写了两篇快速阅读的文章,感觉还可以。
后面又学着模仿“得到每天听本书”的书体,复述学习的内容。或者将学习到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进行链接思考,转述成自己的想法和心得,慢慢的写作开始有些感觉了。只不过往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觉得有点亏了,哈哈。·不过对于为什么会花这么多的时间,我想我似乎也快找到答案了。最近在葛叔的三七读书会精读《稀缺》这本书,稀缺会带来管窥效应,也许正是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过于关注效果和可能的评价,形成的管窥效应,忽略了文字。或许是这样吧,管他呢,写作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慢慢摸索吧。
总结这半年的写作过程,虽然没有写的有多好,也没有写几篇,也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那么007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007就好比是一个灯塔,时不时的提醒着我,还有远方好多未知的可能,这里有一群上进青年。当生活和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当自己迷惑的时候,可以看看这里,他们仿佛在招招手告诉自己,那里有更美丽的风景,坚持住就会看到了。
这又让我想起李善友教授常提及的“窄门”的故事,007仿佛就是一个窄门口的探路者,他在门口向自己微笑招手。也同样告诉自己,想看到别样的风景只能坚持下去,不断的自我修炼,不断精进迭代,相信自己一定也可以到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