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小到每天吃喝拉撒睡,大到我们的职业规划,家庭幸福,社会责任等等。
从清晨醒来的那一刻,是继续懒床,刷朋友圈,刷微博,拖延起床,还是醒来写晨间日记、阅读、反思、冥想、跑步等,这是一个选择;
同样,在美食面前,我们是抵挡美味佳肴的诱惑,遵循健康饮食的习惯,还是暴饮暴食,先享受眼前的美味,随后又在每一次减肥失败中埋怨自己,郑重其事的宣告节食计划,这也是一个选择;
还有,你的闲暇时间,是用在看一部肥皂剧,娱乐八卦新闻,综艺频道……还是用在陪伴家人,参加社交活动,听培训讲座、亦或是旅行、写作、绘画等,这些都是选择。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高考填志愿选择专业和学校,求职找工作选行业选职业,选择嫁娶对象的择偶标准等等,这一切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选择?
心态不同,选择不同。
有一则寓言故事:两个口渴的人找到半杯水。快乐的想:“啊,我终于找到水了!虽然眼下只有半杯水,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良好的开端,我一定还能找到更多的水”于是他变得幸运起来。而苦恼的人则想:“怎么就只有这半杯水?就这半杯水有什么用?”一气之下他摔掉水杯,然后坐以渴毙。
温斯顿•丘吉尔说:“悲观的人机遇中见到困难,乐观的人困难中见到机遇”。
同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失去的半杯,表示的是不满、牢骚,甚至是无端谴责,他当然会心里不舒服,更无幸福感可言;然而,乐观的人看到是剩下的半杯,表现的是欣喜、满意,甚至是十分满足,他心里是感恩,得到的是幸福。所以,同样一个问题,心态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也注定了选择生活的方式不一样。
性格不同,选择不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认为人分为两种观念模式:
固化观念模式: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基本上是固定的(天定的),后天的努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成长观念模式:他们认为不管哪方面,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改善……
哥伦比亚商学院的 Heidi Grant Halvorson 博士在她的《成功:我们如何达成目标》一书中,基于 Carl Dweck 的理论,将人们分为两种:
表现型人格(Be-good Type):更关注当前的表现,常常因为害怕表现不好而直接放弃……
进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更关注将来的结果,所以当前表现不佳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努力……
表现型人格,更在意自己取得的成功,进取型人格,则更在意自身的学习成长改变;表现型人格,会因为追求完美主义,而止步不前,放弃尝试,进取型人格会选择一个不完美的开始,先行动再完善;表现型人格,通常是终点式思维,而进取型人格,则是里程碑式思维……
概念认知不同,选择不同。
生活在二维世界的蚂蚁,永远无法理解三维世界的凹凸不平。同样,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无法理解这个概念的在他人世界里的作用,进而影响一个的选择。
正如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开篇对财富自由的定义:
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在我们以往的观念里,我们认为金钱是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知识工作者,我们用时间兑换金钱。终其一生,我们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忙碌奔波,以为财富自由就是有花不完的钱,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当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拥有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金钱、时间、注意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力>时间>金钱
出售时间之前,牢记的三条铁律:
铁律一,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铁律二,重视价值忽略估值
铁律三,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当这些底层概念认知发生了改变,决定了每个人的选择截然不同。
什么决定了选择,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然而决定选择的最根本的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一切的选择都是过去选择的积累。
过去的选择塑造了今天的自己,今天的选择同样影响着未来的自己。
一念一世界,一切的选择都基于价值观,然而价值观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底层概念认知的不同。
从每个细小的改变开始,从每个微小的习惯开始,从每次微不足道的行动开始。不断积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相信积累的力量
纵使细微如蝴蝶之鼓翼,也能造成千里之外之飓风。
——混沌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