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项目管理与孩子管理——内心的源动力

项目管理与孩子管理——内心的源动力

作者: 雁去留影 | 来源:发表于2017-08-12 01:19 被阅读0次

    上一篇:时间管理

    关于内心源动力这个理论,我是在一个主题为“个人管理风格”的培训上听到的,德语的原文为“innere Antreiber(自我测试可以看这里,不过是德语的)”。这个理论隶属于人际关系心理分析,也叫交互作用分析(德语:Transaktionsanalyse)。当时在培训上主要是协助我们加强自我的认知。但是,最终给我的启发,却是在育儿方面最深刻的思考。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内心源动力?每个内心源动力又应该有什么样的强度?

    什么是内心的源动力呢?它是我们内心所坚持的一种精神,不断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事的方式与态度。它通常来自于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教育与教导,来自父母,来自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有那些我们牢记心尖的谚语俗语。

    心理学家把内心的源动力主要分成五个:

    1.要坚强坚韧(德语:sei stark)

    2.要完美无缺(德语:sei perfekt)

    3.要抓紧时间(德语:beeil dich)

    4.要受人欢迎(德语:sei gefaellig)

    5.要努力勤奋(德语:streng dich an)

    这五个源动力在每个人心中的不同分布,以及每个源动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事风格。“性格决定命运”,而决定性格的其实又是我们内心的源动力。

    项目管理与孩子管理——内心的源动力

    1. 要坚强坚韧

    小的时候看到妈妈的日记本上记的语录“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它让我努力使自己强大,并成为我克服困难的力量,在困境中坚持着不倒下、不退缩。我猜想,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精神支撑或者是一些深入骨髓的“要坚强”的思想。尤其是男生,从小听到的最多的可能是“一个男孩子,不许哭”这类的教导。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们的思维定式。而整个社会的竞争模式,也促使我们努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坚强,当然是优点,软弱的人很难度过困境达到成功。但是过于要强,有时候又是致命的。近年来,全球得“burn out”(怠倦症)的患病率都大幅度增长,这不仅仅是因为生活压力的普遍增加,更主要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接的压力已经大于个人的承受能力,需要自我保护了。那些拥有“要坚强要强大”源动力的人很有突然垮掉的危险,因为什么都要抗在自己肩上,不知不觉就超过了自己的极限。当身体无力承担所有的负荷,再强的内心源动力也无法解救。

    这不是说,一个人就不应该追求坚强。坚强的精神,是支持我们超越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关键是,我们需要对自己要有贴近真实的认知。我的力量到底有多强?我能承受多少?我如何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不断进步使自己更强?

    现在我的孩子们都还小,具备的能力很少,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都非常有限。作为母亲,我希望他们尽快掌握更多的能力,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帮助她们建立一种循序渐进的思想,在“坚强”与“逞强”之间帮他们把关。学习一个技能(包括对抗困境的能力),可以有很多外力协助,早学晚学差别也不会太大,但是自我的认知和把握,却只有自己可以实现,也需要尽早培养。

    2.要完美无缺

    追求完美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些做事认真细致,不断寻求完善的人,或者有洁癖的有强迫症的人,归根到底就是希望“完美完美更完美”,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无止境。拥有这个源动力的优点是,做事认真,能够把很多事情完成得很出色,精益求精,更有可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自己经常处在不满意的状态,总觉得还可以做的更好,同时还给别人很大的压力,有时候还会耽误别人的时间。《了凡四训》里有一句“勿以己之能困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

    一个小孩可能从小就追求完美,有天生的因素存在,但是家长的言行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引导。也许很多人说,我可没有告诉我的孩子“你一定要做得更好”“你必须要实现完美”。其实,我们对孩子在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隐藏在非常平常的对话中。举个例子,我女儿不到五岁的时候画了一幅画,有花有房子有云朵,但是纸上有一块不小的地方是空白,因为她的心里还没有整体布局和事物比例的概念,她是想到什么画什么,想画在哪里画哪里,想画多大画多大。我们跟家里视频的时候,她把画举到摄像头前给姥姥看。姥姥自然是夸奖“画的好!”然后呢,紧接着的一句话是“那里还有很大一块空白,那里也画上啊。”其实我们经常在无意间通过“提建议”的方式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我们给孩子的反馈只有“嗯,画的很好。”而没有任何的进一步改善建议呢?

    我们作为有了很多生活经验的成年人,经常会抱着帮孩子少走弯路的心理,给孩子很多建议和指导。有时候是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有时候却又会有其它不好的副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吧。我女儿开始学习写汉字的时候还不满四岁半。这么早开始学习写字的原因,一个是她是中文班里最小的一个,其他孩子基本上都开始上小学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喜欢写字,平时特别喜欢写德语字母,所以学写汉字,在她看来,不是什么特别的新的难题。当然写汉字和写字母是不一样的。汉字写起来更复杂,也要求书写者写的尽量工整,不然别人很难看懂。关于写汉字,我自己有一个非常大的经验教训,那就是我从来没有明白过田字格的作用。直到两年前我读了一本学习画画的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才明白田字格作为辅助线的作用。既然我自己如此地后知后觉,自然在女儿身上“前车可鉴”。于是,女儿做书写作业的时候,我会在旁边看着,告诉她一个字的每一笔的起笔和落笔应该落在田字格的什么地方。我希望她在学习写字的一开始就明白田字格的工具作用。这样写下来的字,是很工整的,她自己看着也很高兴。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她由于年纪小,观察和控制笔的能力还不足,并不能真正地使用田字格,相反,我一笔一划地指导给了她错误的信号——每个字都应该写得漂亮。她会反复涂掉她认为不够漂亮的字,重新写,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合体字,写了几次都不满意,最后就崩溃了。我也开始惶恐起来,不希望孩子这么小就如此追求完美,更担心的是她会不会就此失去学习中文的兴趣。后来,我停止了我的帮助和指导,鼓励她自己写,并慢慢接受写的歪歪扭扭也没关系,关键的是实现基本的横平竖直,笔顺要正确,而且要按时完成作业。现在,女儿已经不会那样追求完美了,但是仍然会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我们作为成人,走了不少弯路才明白的事情,很希望可以帮助孩子直达目标,但是我们的帮助会不会是揠苗助长或者带来其它的反作用?如何去帮助什么也不懂的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如何帮助他们拥有认真负责态度,有上进心,却又不会过犹不及,是每个家长面临的难题,答案也只有每个家长自己才能找到。

    3.要抓紧时间

    我上中学的时候最喜欢看的两本杂志是《读者文摘》(后来因为版权问题改名《读者》)和《青年文摘》。里面有过一篇短文,把人生比做爬山,有的人抓紧时间登上山顶,有的人悠闲自得看风景。在我的记忆里,时间总是很紧迫的,上小学的时候还好,上初中的时候每天都要被老师念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你在玩儿的时候,人家都多学了多少多少,到时候考试差个0.5分都输给多少人的。”大概是从那时候起,我的内心就被种下一颗种子——成为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过一个紧凑的人生,因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啧啧,后退啊,多可怕。

    一个不停奔跑的人,因为单位时间里的效率比较高可能有更多的人生所得,但也可能因此身心俱疲。得与失之间,有张有弛,也是只有自己才能掌握的平衡。

    4.要受人欢迎

    一个人,人缘好,受人欢迎,绝对是好事。这样的人朋友多,做起事情来很多人帮忙,通常生活里也是热热闹闹有滋有味。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

    工作中,尤其是在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项目里,如果有一个这样的领导,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开项目会议的时候,很多时候大家各执一词,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决定,项目才能进行下去。如果领导者的内心源动力是很强的要受人欢迎,那么他很难对任何一方说“不”,他会非常希望大家最终能够自己统一,并都微笑着离开会议室。结果呢,讨论没完没了,项目很可能因此被耽搁了,最终大家也会不满意,觉得这个领导怎么不来决断,太缺乏领导力了。

    生活中也会有一些朋友,很难对别人说“不”,任何人需要他帮忙,他都不会拒绝,结果呢?不需要我多说吧。感情上呢,那些无法说“不”的人,最终伤害了所有的人。

    无法说“不”,是拥有这个源动力的人最大的弱点。我们需要坚持自己,也是保护自己,所以我们不想追求所有人的喜爱。而我们的孩子们,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不应该经常听到“你这样做妈妈不喜欢”、“爸爸要生气啦”等等。如果他们从小的行为准则是“为了让父母喜欢”,长大了也会不自觉地追求其他人甚至所有人的喜欢,哪怕委屈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我们需要多花点时间,和他们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有些行为不好(仔细想一想的话,一定可以想到一个不是“妈妈不喜欢”的原因)。比如,孩子淘气,弄坏了家里的东西,说一句“妈妈生气了”然后骂他一顿,自然是容易。但是换一种说法,我们也可以跟他说“这个东西坏了,我们就不能用了,你也不能用了。你的行为不对,因为给家里所有人都带来了不方便。”说完这些话,也许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惩罚,不然他们是记不住的,但是可以把“爸爸不高兴了”等等的语言替换掉。我们的语言,就是无形中给孩子内心源动力的源泉,谨慎地选择自己的语言,也是为父母的一个巨大考验啊。

    我当然不希望我的孩子们我行我素,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但是注意他人的心理和情感(德语:Empathie),与追求所有人的满意(德语:sei gefaellig),是不同的。

    5. 要勤奋努力

    如果说中国人是最勤奋的民族,这世界上的很多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一定会点头同意。记得读书的时候,在学生宿舍里有一个非洲来的留学生(忘记了是刚果的还是喀麦隆的)跟我说:“我们国家的留学生,新到一个城市,第一个问的问题一般是‘哪有Disco’。你们中国来的留学生肯定先问‘图书馆在哪里’。“他虽然说的有点夸张,但是在德国待的这些年来 ,我确实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有中国人这么勤奋。不管是在读书的时候,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普遍比其他国家的人更用心,愿意花很多时间阅读资料,请教专家,把专业问题搞得明明白白。我们的这种钻研精神和勤奋好学的劲头儿,大概来源于那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谚语俗语成语。“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能补拙”、“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无止境”、“笨鸟先飞”……是不是信手拈来全都是鼓励我们勤奋的精神动力?

    我一直觉得这种勤奋的精神使得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使得我们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我同样觉得,这也是西方人对我们担忧和抵触的原因。一方面,西方人觉得我们会很快超过他们,另外一方面,我们“超乎寻常”的勤奋,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就像我们读书时遇到的那些超级学霸,我们佩服他们的无法被超越,却也有点“道不同”的距离感。

    我觉得“要勤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动力,没有勤奋地努力,就实现目标就只能靠运气或是某些不公平的途径。它是我们在生活中获得一项技能的基础,也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心态。但是我不会让我的孩子们只在学习知识上“勤奋”, 也不会告诉他们,只要勤奋就一定会成功,我只希望他们在任何喜欢的事情和想要实现的梦想面前,能够有持续的努力。

    我曾经在第一章《目标的确立》里写过,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就确立一个目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源动力?我怎样做可以实现这些呢?

    我见过一些家长处心积虑地想要孩子尽早地学会一些技能,但是我的策略是,尽早地注重培养他们内心的源动力,有了恰当的内心源动力,其它的,都是水到渠成的。

    下篇预告:关于动力


    作者简介:

    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留学旅居德国17年,在德国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担任项目经理近十年,目前担任一项全球性大型项目的高级项目经理。育有一女(五岁)和一儿(近三岁)。业余时间里喜欢阅读、观影、烹饪、烘焙和集邮。摄影历史有20年,但是技术与器材一直不求上进;滑雪已经实现了阿尔卑斯山“红与黑”;羽毛球一直处在“羽过拔毛”的阶段。有些可惜,旅行及游记暂停在了生娃之前,有待重新启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项目管理与孩子管理——内心的源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rd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