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问题:“假如你是一个顾问,某公司遇到了下面的问题,你会帮他怎么解决呢?”
<问题说明>
某公司的大楼坐落于市近郊,楼后是公司构造的园林,很多飞鸟都喜欢在园林中觅食,飞鸟的排泄物经常掉落在大楼上,让大楼显得很不美观,为此公司的老板头疼不已,如果你是该公司的员工,你会怎么样去解决这个问题?
让我们看一看你的答案是什么,你的答案很可能在以下这三个当中哦。
A.请清洁人员打扫墙体;
B.在楼顶上安装稻草人;
C.拆除楼后的园林。
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么你倾向于从鸟屎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B,那么你倾向于从鸟的角度解决问题;如果你的答案是C,那么你倾向于从园林的角度解决问题。
问题的答案并无绝对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别。更接近问题的本质,就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麦肯锡经典工作法》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飞鸟的排泄物掉落在大楼上,飞鸟来园林中觅食,园林中有供飞鸟觅食的昆虫。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排泄物、飞鸟、园林,而是招来飞鸟的昆虫。因此,解决问题的逻辑应该是“排泄物——飞鸟——园林——昆虫”的深入链条,而不是一个个的针对性措施。所以,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方案是,在园林离开大楼的更远处挖一块水塘,将昆虫引至水塘,飞鸟便飞向另一个方向了。
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是哪里出了问题”看重的是问题的表现,是现状对于问题最直观的反应,就像是感冒会导致头痛、打喷嚏一样,人们依照表象容易发现问题。但头痛的解决并不代表着感冒就痊愈了,问题的表象解决了,往往问题还依然存在。
大前研一曾出任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社社长,算是麦肯锡亚洲业务部的元老,他被日本企业界尊称为“日本战略之父”。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咨询从业者,大前研一强调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之前,要先帮助客户“发现问题”。
如何发现问题的本质,你有更好更细致的方法和思路吗?
磁石尝试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很复杂,远比学校里抽炼出来的公式计算要复杂的多,这是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逻辑链条长,涉及因素多,如果不深入多问为什么,不断剖析,很容易陷入表面的问题所在。
像磁石在拆书帮七年之久,看到有不少人来了,有不少人走了,留下来的不多,二级毕业的再少一点,过了三级的就更少了,而三级毕业后又能够拆书法持续作用在生活中的就更少了,但这最少的一批却是最厉害的一批小伙伴了。
之前也尝试从各个方面来推动小伙伴们的积极性,希望大家都能够三级毕业,成为一个个优秀的能随时学以致用的拆书家。通过拆书法讲座培训提升大家拆书练级能力,通过会员日活动多玩多high提升大家的兴趣,通过每月抢拆书名额来提升大家的积极性,等等等等。但结果,事与愿违。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问题就在于不断在努力解决表面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解决在根上,所以效果短暂或者没有效果。
不能够持续参加活动/拆书成长——吸引力不够——反馈不明显不纯粹(玩不如刷视频、学不如那些刚需技能比如编程)——学习者的动力不足。
这种内心深处长久而深远的动力,必须要自己形成,外力不过是辅助,但起不到核心作用。就像之前某人讲产品销售,并不是你销售说服了买家,改变了买家,而是刚好你的产品符合了买家的某种需求。因为这个逻辑,总有一些用户是无法搞定的。
回到学习者的动力问题,要不然邀请大量学习者参与,筛选出有真实动力的,要不然就需要耐心花时间等待那些半明白的学习者自己改变。这也正是做教育的难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