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浓)
多年前,一位好友的父亲遭遇车祸,抢救后,医院给下了病危通知书,人也一直在重症监护室里昏迷不醒,重症监护室每天的医药费等数以万计,家里人有些承受不了,肇事者也是几次三番地跟朋友母亲商议,希望给一笔钱一次性买断赔偿,担心以后被赖上。
后来,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待了3、4天,就在患者妻子的要求下,将医疗设备给撤了,当天离世。
患者的妹妹,也就是我朋友的姑姑也因此怨恨嫂子,说她铁石心肠,明明还有救,却为了肇事方一点赔偿就放弃了治疗,然后与嫂子断绝了关系。
别说是亲兄妹了,就算是我们这些外人,在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为遭遇车祸的舅舅不值得,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来,患者平常勤扒苦作地挣钱养家,到头来,自己罹患重症的时候却被妻子选择了放弃,确实令人心痛啊!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或许,对于当事人妻子来说,她不想自己的老公临死之前还要遭受医疗器具的重重刑法(折磨),妻子只是希望丈夫能够体面地走,能够尽量降低他的痛苦,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理智的表现。
当事人姊妹们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作为亲人,有一线希望也需要拼尽全力去争取,或许就因为对医生的这最后一点的信任,生命就解救了呢?
究竟怎样做才是对濒危病人最好的关怀呢?一位安宁缓和照护医师将给你提供最好的答案。
《因死而生》是一部临终关怀医生的工作手记,不是小说,不是故事,而是写实的生命故事。
作者谢婉婷,台湾某医院缓和医疗病房主任,在多年照顾病人过程中,将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并结合与患者及家属的接触沟通,整理成册,以期待对于人在末期过程需要做到哪些方面,才能给予患者能有一个相对舒适的过程有一个通透的了解和参考。
书中内容融合了案例、照护过程、与家属及患者的沟通配合、“最后一里路的安心锦囊”多个方面。
作者用包含真情、朴实细腻的笔触,将一件件真实的案例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初看心里的感觉难以言表,似乎真实到这样活生生的人就在你的面前,经历着死亡的威胁,然后无奈地倒下,无力抗争而妥协。
死亡之际,人是痛苦的,因为遭受了病痛的折磨,而临终关怀医生的职责就是让这些濒临离开的人能够尽可能不痛苦地走到那个终点。
因为临终关怀的提前介入,可以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安抚病患的绝望
书中写到,“大多数的末期病人都有自杀的念头,常常不是由于忧郁,而是无望感。”
对于临终照料医生来说,对病患的护理有头有尾,方能心安。
不得不说的一个现实是,目前这种安宁照料机构,无论从设施设备还是陪护人员,都是杯水车薪。
对于“老之将至”及末期阶段如何安排,从本书中可找到参考。
书中一个故事《永远都不让你走投无路》,作者讲到,患者水姨因为之前一些不堪的经历,让她感觉人生无无望,心底里有幻听的声音,总是在怂恿她自杀。
她的外科医生针对其身上的病痛,建议重新进行手术,但是这位水姨拒绝了,因为她已经对生活产生了绝望,不想继续身心的痛苦。然后外科医生就这一病例跟安宁照护医师进行了沟通。
水姨这个病例,实际上并非到了不可救治的末期,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安宁照顾医生的介入,但是因为她个人对生活的无望感,可以说她心理方面的疾病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安宁照护医生,需要给她提供一些舒适的症状的照顾,并维持卫生医疗决策。
安宁照顾医生的主要职责是将那些罹患绝症,比方说癌症或者是脑心肝肺肾等重大器官的衰竭,生命真的要走上终点的时候,被允许要接受安宁照护。
然后他们是以病人的需求为第一优先的,期待让病人在走向末期的时候,有一段相对舒适的过程。
而相对于水姨这种幻听的病,安宁照护医师则是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和措施,令水姨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盼望和勇气。
在书中,作者是这样说了一句话,“沈姨如果你真的死在家里了,你觉得你的女儿会因此而轻松还是更麻烦?”
并同时对水姨列举了,如果水姨在女儿家中意外身亡,她的女儿将要接受警察的调查,就算这些例行的询问很快就会结束,后续也必须等到检察官和法医来司法相验以后才能最终结束,这一来一往她的女儿必将耗费很很多的时间精力及金钱。
作为母亲的水姨听进去了。
在安宁照顾一生的陪伴和开解下,水姨不再有自杀的念头,试着享受生命中小小的美好与幸运。
三个月以后水姨的病真正的全部都好了。
安宁照护医师从接纳了水姨对死亡的渴求开始,陪她一起进了深渊,最后也才能有陪她上岸的一天。
病人对生活产生失望。这种无望感是导致自杀的念头产生的根本原因。
安宁照护医师从顺应她的想法开始,争取与她站到了同一阵线,令患者不再抗拒医师的要求,最后,拉她上岸。
这一个案例算是书中最令我感动的了,因为水姨最后完全好了。
而其他的大多案例,最后的结局都是走向死亡。
对于罹患绝症的病患,安宁照护医师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
“希望已经蔓延、转移的末期病人的努力和康复,像西西弗使尽浑身之力推上山头的巨石,迅雷不及掩耳地,就又滚到了山脚下。
一心一意要把巨石推上山头,也就忽略了所有沿途的风景。”
其实,人的一生最后的终点都是死亡。这是不可变更的事实。但我们往往更愿意谈的是理想、生存、勇气等。
这本书则是令我们不得不直面自己人生最后的阶段,到底该如何面对。
“一心一意想要末期病人再度健康活着的期待,就像是西西弗斯的大石,我们推着一个不可能成功的大石,却因此放弃了所有仅剩的美好。”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或者,是想让至亲之人在最后阶段要承受的吗?
《因死而生》会告诉你,别推了,把石头垫在脚下,透过这巨石,去看一看尚能看到的风景,给最后阶段留存一段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