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变革到来的时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不论时间如何轮转,水流始终奔向大海,世间的定律依然如此,唯有心中埋下理想的种子,方能在前行的路上一片光明!
第二部开篇出现的乔伯年为农村生产变革发出了一个坚定的信号,田福军的才干在第二部初就显露出来,一年多的“调职”让他想了很多很多工作之外的事情,但内心里依然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种子,哪怕回到地方做登云的副职,只要有工作可以做他也认可,这就是勤劳朴实的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也正是这样的最可爱的人为原西地区的农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改变农村现状的生产运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在田间地头开展起来,但人的思想有着陈旧不可转变的陋习,也有一部分村子没有实行改革,在这个环节中田福军的“自愿参与”方式就显露出来一个优势,当没有参与改革的人看到了参与改革的村落收获满满的时候,一定会转变思维的参与改革,这样无疑是为土地改革做了一个优质的广告!
缺少文化内涵的村民们很多还保留陈旧思想,田福堂的集体主义生活享受了大半辈子,因为集体生活而兴家富业,自己衣食无忧,面对改革他不支持不参与,但看着润生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他落泪了,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深深地爱意,更是对于思想守旧的一种无形的批判,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隔深厚的父爱,但思想不转变,就不会有好得生活,生产方式不改革,就不会有先进的生产力出现,生产关系不能永远的定格在几十年前的岁月沉淀中,唯有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少安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没有显著的提升,倒也过得幸福美满,前提是不计较生活成本与温饱的满族,毕竟一大家子人要养活,父子三人的劳动力还是少得可怜,集体工分制度换不来太多的口粮,虽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这样的生活是看不到人和的希望,当田福军的改革消息第一时间来到双水村,少安带领村民首先进行改革。同样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还有少安的头脑,从贷款买牲口、架子车,到开砖窑,少安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去改变着家庭的生活,改变着自己幸福的未来。
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少平,他从民办初中下来之后,苦闷的在家里劳作,经过高中的学习生活带给他的冲击太大了,通过阅读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一次次的参加考试,一次次的失败,让他与田晓霞的差距越来越远,甚至在田晓霞考入师专之后就不再写信,少平对于田晓霞是内心充满敬佩的,他的世界里对于文化的认可、对于文人的尊敬、对于深邃思想的崇拜都是出自一个学生角度的视觉去发现,当他在农村生活中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选择了出走——去外面的世界闯荡。这对于少平来说是一件好事(全文未读完,还不知道后面的内容),至少他有勇气去改变自己,去寻找自己的路。诚然前路迷茫,但接受过教育的少平还是不甘做一名农民,父亲的话语流露着对于孩子的心疼与爱护,但少平已经二十二岁了,对于自己的生活要有目标和方向,作为父亲他只能默默的支持,少安对弟弟的想法由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支持,转变的是他对弟弟的认知——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弟弟已经不是那个跟在他屁股后玩耍的孩童,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而少安从十三岁务农开始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对于弟弟的决定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哥哥的淳朴和团圆感,一家人一起劳作,一起烧砖赚钱,这是一个好事,也是很充实的一件事,但是少安忽略了弟弟的内心真实想法,他也是聪明人,明白接受过教育的弟弟不甘于做农民,进而转变为支持弟弟去闯荡。少安的内心真的是非常的宽容与智慧,一个开明的哥哥一个有智慧的农民。
农村的生活离不开家长理短闲言碎语,离不开田间地头五谷杂粮,但农民也有对生活的期待,也有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他们需要的是时代的鼓励与带动,更需要知识的指引与改变,父辈们希望儿女离开农村去闯荡世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作为子女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为什么要离开农村,他们不知道父辈们在农村生活所经历的苦难,他们不知道一道道被岁月无情刻下的皱纹里埋藏了多少故事,他们不知道在农村生活的艰辛背后父辈们要付出多少辛酸和汗水。《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作为读者,我已被深深地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