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历史我们不要道德化,不要阴谋论,如果读历史能在格局中读出“不得已”三个字,那才是读历史的境界。
历史不是谁创造的阴谋,它就是一个系统,一个格局,每一个人在其中,其实都是身不由己,各个事件之间互相驯化,互相施加影响的一个结果,其实谁在当时都看不到整个的局面。甚至被逼着向前走。
武则天成功的内在原因:
【1】有目标
武则天这个女人的目标感极强。每一个阶段性目标都定得非常准确。
第一阶段作为武才人,那她的目标就是照顾好唐太宗的生活。第二阶段在唐太宗临死前对她起杀念时,求生就是她的目标。第三阶段目标是博得新帝宠爱。第四阶段目标相夫教子,拉拢人脉。第五阶段直接上位,大展拳脚。
也许有些目标的制定并非出自她所愿,生活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她的反败为胜绝非整天浑浑噩噩,荒废度日毫无目标的人所能做到的。
【2】能自控
在自己羽翼未丰的时候,她懂得如何委曲求全。懂得寻求庇护。在各方反对势力之下,不轻易的发起正面攻击,她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知道进退隐忍。
如果不是这份自控能力,以当时的形势来说,即使她有十条命都不够死。
【3】意志坚
从前朝妃子变成当朝宠妃,再从宠妃变成皇后,从后宫不干政到临朝听政再到后来当上皇帝。哪一步走下来不是困难重重,可是她有这份坚定。
她不轻易言败,克服险阻,排除万难,不妥协,不放弃,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是她的这份坚定意志支撑她走向成功。
【4】彻底的无情和刻骨的恶毒
根据史书上面的记载,武则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杀死自己亲生的儿女,无毒不丈夫。
历史已经逝去,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当时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她能成功的确是有一定手段的。哪怕她所有的狠毒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她已经被定格了。
【5】有智慧,且知人善用
武后很有智慧且善治国、重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知人善任,如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
英雄不问出处,科举考试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用人不看门第,不论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只要有政治才能就能为她所用。
武则天成功的外在原因:
【1】草原文化的影响为武则天参与权力角逐提供了可能性。
唐朝李氏集团,是一个拥有鲜卑血统的家族。李治身上的鲜卑血统中流淌的草原文化,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中,有一种婚俗叫做收继婚,通俗来说这就是转房婚。这种婚俗在草原文化中是一种继承关系的制度。
其内容包括:一、兄死后弟可娶其嫂,寡居之嫂也可以和弟弟同居。二、姐妹可稼一夫。三、姐妹俩可以嫁给兄弟俩,姐妹之间的孩子可以通婚。四、儿子可以娶庶母,侄儿可以娶婶母。而且在草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没有那么严格。
这种草原伦理观以及男女地位观念对武则天的成功来说也是一种有利条件。
【2】寒门子弟崛起把武则天推向权力中心
武则天打压的是长孙无忌的士族力量的同时,又拉拢天下寒门百姓。义无反顾地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大量提拔寒门子弟进入官场,培养自己的力量。
最终,这批力量达到一定量级后,反哺与她。寒门为了拥有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存活,最终会把武则天推向下一阶段的成功。
【3】佛教为武则天称帝提供思想支持。
唐朝一共有三大理论体系掌控人的思想,即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反对女性参政,道家跟李唐皇室的渊源深厚,那么佛教是她唯一可利用的。
佛教有三点观念可以支持武则天。一、众生平等理论;二、佛教关怀的是人的心灵,控制人的思想;三、武则天有当尼姑的宗教背景。
而佛教在当时受道家挤压,也需要找到一个高层庇护人。所以,武则天和佛教结缘意味互利共赢。
佛教承认她是菩萨化身,帮她找到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武器最终帮她建立统治并且稳定统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