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洞察新视角
2018-12-03 09:11
关注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一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额,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等悟道的人听了道,勤于去实践它;中等悟道的人听了道,半信半疑它的存在;下等悟道的人听了道,捧腹大笑以示嘲笑它。不被嘲笑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怠惰;纯真质朴的品格好像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最珍贵的器物是最晚完成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大道幽虚而默默无闻,无名无状。也只有大道,善于给予万物并且能成全万物。
老子认为万物为大道所生就应该遵循大道所具有的德性,顺应自然循环往复,而不违背自然的规律,达到无言无为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免受自然的惩罚,才能领略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
在这一段话里,老子重点讲解如何依道修德的问题。老子将人类分为三个等级,即上士、中士和下士。在封建社会,上士是指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指平庸的贵族;下士指浅薄的贵族。老子在此并非指等级上的差别,而是就认识水平上的高低而言的。上士也就是悟道较深的人,中士就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就是对道一点也不开悟的人,他们由于对道的领悟水平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对道的不同的看法和行为,上士听人讲道的德性,就能立即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并反映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努力地实践它,做到与大道的完全融合;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性,由于觉悟的局限,他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的德性,所以总是半信半疑,不能完全投入其中,因此这种人很难得到真正的觉悟和解脱;下士完全否定大道的存在,他们一旦听到道的德性就会哈哈大笑,以示对大道修行者的嘲讽,认为修道者所说的话是胡言乱语。
老子对下士对道的无知和嘲讽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对于道这样浅显而又玄妙的东西,怎么能避免下士们的嘲笑呢?老子认为没有下士的嘲笑就称不上真正的大道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得道之人是少数,而下士占多数,如果不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那老子修道又有何意义呢?老子之所以能对下士采取宽容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悟道和修德的结果。大道包容万物、给予万物、成全万物。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令自己烦恼的、也有令自己开心的,不管是是和何种人打交道,我们用理解的心态去体谅他们,这样也便让我们与他们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而这一颗宽容的心便是我们所拥有的无价之宝,我们也将受用一生。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道德经主题
82940关注
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