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君的爱乡情
马庆洲/文
吴君年逾八旬,精神仍然炯烁!他二十多年前退休后,不爱打牌,不爱跳舞,一门心思关注宿州市那些被人们遗忘的名人趣事的事迹收藏与整理。
有一次,他从一本很薄很小的宣传册页上发现曹村籍的女科学家胡秀英,在国际上竟与杨振宁齐名,而家乡的人竟然不知道她,也无她的任何资料记载。
吴君还了解到辛亥名将马祥斌,就是灵璧县人,曾在时村和宿州市生活和谋过事。在合肥、蚌埠都有马祥斌的墓地、墓碑等纪念性实物,而宿州市几乎无人知晓。
为此,吴老自掏腰包深入名人家乡实地走访,掌握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他又跑报社、电视台、档案局、博物馆、安徽省名人馆等单位的党政负责人,为这两位大名人鼓与呼,终于使这两位名人在家乡的报刊上有了记录!
吴君,原名吴清仁,男,1940年2月1日(已卯腊月二十四)出生于安徽省宿县时村镇。幼年因灾荒和战乱,随家巅沛流离,1954 年在家乡读完小学和初中,1958 年宿县农校农学专业毕业保送入安徽农学院附专畜牧兽医科学习,1960年毕业后分配在省水电厅东至县农林场,1964 年调省公安厅合肥保健牛奶场,1970 年调回宿县农业局(现为宿州市埇桥区农委)至退休,一直从事农技业务工作。40余年基本上是10年兽医、10年农情、20年科技管理(内含10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宿县分校兼职办学),农牧两栖。在畜牧善医、农情信息及科技管理、农业教育及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科普宣传及创作等多项工作中均有良绩。
1982年春在宿县地区较早评为农艺师中级技术职称,1994年10月评为高级农艺师,1987年吸收为中国农学会会员,1989年获农业部农技推广荣誉证书,1986 年分别被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评为全国(省)农广校办学先进工作者,1989 年再次评为全省农广校办学先进工作者,先后六次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分校先进代表参加全国农广校办学经验交流会,并在1983年的上海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1986 年8月副省长孟富林在全省农广校表彰大会上特别指出:“全省广校办得好的有宿县,如果大家都受到中央和省表彰的先进工作者,都向宿县吴君等同志那样,农广校就一定能坚持办好和办出成效。”
1990年7月宿县政府以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报省,后因该项工作申办中级农枝师。100年《中国农技推广杂志第4期刊文介绍并加发 “搞农技队伍管理同志应学习吴君同志有志贡献家乡的编者按语”。1993车经省地主管业务部门审查推荐,由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和全国推广总站最后选定,简介编入《中国农技推广名人录》。
吳君出生在农村贫苦家庭,农村贫穷、农业落后、农民困苦,吴君和千千万万农村家庭一样,父母始终在末温饱、争生存的苦苦挣扎之中,因而“跳龙门”成了城市户口,是农家孩子最大的愿望。吴君幼时喜爱文学,希望在这方面得到发展。然而因为贫穷就近考入了农校,后又长期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这样的峰回路转,命运还是把吴君和“农”字紧密联在一起了。农村、农业、农民,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则成了吴君习惯于体察民间疾苦,对普通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自觉地同劳动群众在思想感情上保持一致,认识问题,表达态度往往与普通群众一脉相通, 这种生活理念和人生道路成为吳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位卑未敢忘忧国”吴君一生书痴,苦干工作,关注国计民主,光明正大,拒绝谄媚虚夸,泰然淡泊,但不谙世事,太过取直,不能客入看规则主流,不会也不愿为一已私利昧良心体验失德违规之事。 让吴君一生吃尽苦头,精神上和各种待遇上都承受了很大的苦难和压力,但是他认了,他挺过来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吴君是相信“无欲则刚”这句名言的。
时光流道,人生苦短,饱尝了人世间的风霜雨行之后,2000年底,吴君走进了退休的喜年生活。回顾平生就象一株小草,终生为春缘奔忙,呈平凡清碌,但也竭尽努力献出赤诚无负于春光。
为家乡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一生春光,不计个人收获与荣辱,这就是吴君的乡情,这就是吴君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