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最新调查数据,我国40岁—4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其中男性 2.2%,女性4.3%;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6.0%,女性32.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32.0%,其中男性10.7%,女性51.6%。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专家指出,骨质疏松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骨质疏松发病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绝经女性、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人群,而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缺乏锻炼、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等人群也应多加重视。
现代很多年轻人,喜欢减肥,又缺少运动,体重下降的同时也对骨骼的健康造成了严重隐患,从而造成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专家特别提醒,适量运动不仅有利于保持体型,也有利于增加骨骼强度,预防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会出现骨痛。
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生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将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安全有效帮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复原状的方法,因此,正确认识、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01
保证饮食营养均衡
由于骨质流失的主要成分是来自饮食中的蛋白质、钙等,所以首先需要注重饮食的均衡,特别是蛋白质的补充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膳食营养因素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营养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膳食及补充剂补充钙、磷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以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症。
02
坚持每天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
科学合理运动能够促进骨钙吸收,骨骼生长,塑造完美骨骼系统,从而构建健康身体基石。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锻炼神经肌肉关节的协调配合能力,强健骨骼的同时也实现身体活动能力的全面提升。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还有助于提高平衡能力,预防摔倒。锻炼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受累的关节,应避免长久站立、跪位、爬楼梯和其他一些不良姿势。
03
重视骨密度和骨标志物检测
很多老年人身高变矮常被误认为是年龄增大的必然结果,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这是骨质疏松的症状之一,需要特别留意。如果中老年人突然身高变矮,则应尽快就诊,并检测骨密度。
除此之外,骨标志物可以反应全身性的骨代谢变化,可用于风险预测、鉴别诊断、疗效监测,助力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专家指出,作为骨代谢标志物之一,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骨质疏松、骨折、佝偻病和软骨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D检测可用于尽早发现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维生素D缺乏情况,对于全方位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诊疗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部分文字及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官网:东方均膳营养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