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经典,从小没有机会了解,后来常在不同语境里听到、读到“诸子百家”这四个字,脑子里顾名思义会猜应该是指很多文化或者思想流派吧,可是,到底对不对呢,却没有去弄明白。《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给外国学生讲课的教材,文字精妙,深入浅出,特别适合我这样有兴趣,没基础的人读。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儒家和道家成为中国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流派,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实际上,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前三世纪末(先秦时期),思想流派多到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司马谈和六家
司马谈(卒于公元前110年)是司马迁(公元前145—86年)的父亲,著名的《史记》就是他们父子二人著述的。他们生活在西汉年间。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将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众多哲学家(诸子百家)归类为六家,分别是:
阴阳家 -- 它把宇宙的原理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阴阳家认为阴阳两者相生相克,相反相成,产生了中国人心目中所见的宇宙之一切想象。
儒家 -- 主要由学者和思想家组成。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孔子是他们的领袖人物。
墨家 -- 由墨子所领导的流派,他们具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对外自称墨者。
名家 -- 这一派的兴趣是分辨名实,并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法家 -- 法的含义是规范或法律。这个流派源自当时一些政治家不赞成一些儒生强调政府要以德治国,他们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上。
道德家或称道家 -- 他们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成为事物内含的能力。冯友兰认为如果翻译成英文,应翻译成“能力(power)”较妥。他还认为,道家和DaoJiao有时候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加以区别。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刘歆(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也是西汉的历史学家(经学家)。他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其中六家与司马谈所列出的相同,另外四家为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刘歆的贡献在于他系统追溯了各家流派的起源。
据他的理论,周朝前期“吏”与“师”不分。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传播有关这一部门的知识。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了权力,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地位,散落民间,于是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
冯友兰认为刘歆关于十家来源努力很好,但陈述不够充分,也有其任意牵强之处。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冯友兰认为刘歆从政治和社会环境探求各家的由来是正确的。但是他自己的研究对刘歆的理论做了一些修正。
冯友兰认为公元前十世纪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顶端是由国君和周王室、列国的国君以及诸侯组成的封建制度。那时候只有这些人有机会接受教育。而另一个社会阶级是“小人”或者“庶民”,意思是普通百姓。他们是封建诸侯的奴隶,平时为统治阶级种田,战时打仗。没有受教育的可能,也不可能产生什么学者。公元前7世纪到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周朝礼崩乐坏,不仅周朝的政治权利瓦解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瓦解了,所谓“礼失求诸野”。
于是,先前的贵族官吏,散落民间,凭其专门知识或技能,开馆授徒。这是“师”与“吏”分离的开始。他们各有专长,各自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逐渐演变发展,大概分成了六家。
套用刘歆的说法,这六家可以说是: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以后各章将对上述见解逐一解释。
孟铎: 好有意思,原来诸子百家是这么回事。越看越有兴趣了。待慢慢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