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条变幻莫测的世界最美公路 今年整整一百岁了

这条变幻莫测的世界最美公路 今年整整一百岁了

作者: 汇聊旅行大表哥 | 来源:发表于2019-12-15 06:01 被阅读0次

    One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幕,将近5万名从硝烟中幸存下来的士兵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了故乡澳大利亚,然而现实总是那么冰冷:祖国也没有余粮啊。

    彼时的澳大利亚经济萧条,失业率高企,一下子涌进来5万名英雄,政府对如何安置他们束手无策。

    好在时任维多利亚州第二大城市吉隆(Geelong)市长的霍华德•希区柯克(Howard Hitchcock)脑筋比较灵活:既然都是不怕吃苦的士兵,干脆让他们再卖卖力气,开荒修路去吧。

    在希区柯克的张罗下,一个通过私人认购和借款筹集了81000英镑巨款的信托基金应运而生(市长本人也出资了3000英镑),计划从吉隆到维州东部的坎贝尔港(Port Campbell)沿着南部海岸线修建一条将近200公里的公路。公路建成后将通过收取路费的形式来偿还债务,还清后道路会免费赠予国家。

    1919年9月19日,这条沿海公路正式开始修建,距离现在,时间过去了整整一百年。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为“Great War”,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士兵们,道路也被命名为“Great Ocean Road”——大洋路

    标志着大洋路开端的大门和雕塑

    大洋路的修建总共招募了3000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大大缓解了政府的燃眉之急。建设过程中,老兵们风餐露宿、以帐篷为家,条件十分艰苦。1932年11月,经过14年的辛勤工作,依山傍海的大洋路终于全线贯通。

    然而,就在道路竣工前三个月,1932年8月22日,发起人希区柯克先生却因为心脏病与世长辞,没能亲眼看到道路的完工。

    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大洋路的开幕典礼上,希区柯克的汽车紧跟在州长的车后面,代表他出席了活动,他本人也被公认为“大洋路之父”。

    希区柯克死后被埋葬在吉隆东部公墓(Geelong Eastern Cemetery),他的妻子还以他的名字在大洋路最美小镇洛恩附近的Mount Defiance Road上建造了一座纪念馆 虽然条件艰苦,但修路的老兵们也会有报纸、杂志、钢琴、留声机、游戏等娱乐可供消遣;据说在修建过程中,曾有一艘船舶在附近触礁,为了减轻船上的负担,需要抛弃大量的啤酒和白酒,于是老兵们只得“勉为其难”地喝下了这些酒,并为此停工了两个星期

    现在的大洋路通常被定义为起自吉隆附近的海滨小镇托尔坎(Torquay)、终于瓦南布尔(Warrnambool)附近的亚伦斯福特(Allansford)的整段B100号公路,全长243公里,一路上亮点此起彼伏:经过冲浪圣地安吉尔西(Anglesea)、风情小镇洛恩(Lorne)、阿波罗湾(Apollo Bay)、郁郁葱葱的大奥特韦国家公园(Great Otway National Park),最终来到无人不知的十二门徒岩。

    由于沿途风光美妙得难以描述,这条路常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沿海公路”,每年能吸引来超过500万名游客。看来,只要自身颜值过硬,年龄从来不是问题,不信你去问问赵雅芝、周慧敏、许晴她们……谨祝百岁高龄的大洋路在“冻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广义的大洋路可以一路向东奔驰到维多利亚州与南澳大利亚州交界的纳尔逊(Nelson),全长 400 公里。沿着悬崖峭壁修建的大洋路以危险系数高著称,据说有段时间曾作为警察练习开车技术的路段来使用。近年来,随着游客的增多,路上发生车祸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

    Two

    在历史严重贫瘠的澳大利亚,沾上19世纪边的建筑都能算是古迹,如果修建年头再早上个50年,那简直称得上是“稀世珍宝”了,比如大洋路上的那座奥特韦角灯塔(Cape Otway Lighthouse)

    修建于1848年的奥特韦角灯塔是澳大利亚大陆上最古老的灯塔之一,矗立在80米高的海边悬崖上,直面着狂野的巴斯海峡(Bass Strait)和南大洋(Southern Ocean)。

    不少中文资料把奥特韦角灯塔称作“澳洲大陆上最古老的灯塔”,我劝你不要轻信。虽然确实古老,但比起已有200岁高龄的麦考瑞灯塔(Macquarie Lighthouse,始建于1818年11月30日,位于悉尼市区东部),奥特韦角灯塔还得算是晚辈;即使在维多利亚州,奥特韦角灯塔的年纪也比不过位于威廉姆斯镇(Williamstown)的Timeball Lighthouse(建于1840年,1987年停用)和建于1843年、至今仍在使用的Queenscliff High Light,只能排在老三的位置

    在19世纪,对于很多要花上大半年时间才能乘船抵达澳大利亚的移民来说,奥特韦角常常是他们望到澳洲大陆的第一块土地。然而这里常年风疾浪猛、海雾弥漫,曾造成过几百人在登陆前触礁遇难。

    1846年,爱好探险的菲利普港港区长官查尔斯•约瑟夫•拉筹伯(Charles Joseph La Trobe)在原住民和当地定居者的帮助下进行了三次尝试才抵达了奥特韦角,随即决定在此处建立灯塔来为船只导航。

    当时的条件下,建造一座灯塔并不容易:70名工人花了十个月的工夫才从5公里外的帕克河(Parker River)采石场切割好了建造灯塔所需的砂岩,再用牛车把岩石一块块运送过来。据说工人们切割的砂岩尺寸十分完美,搭建塔身时连水泥都不需要。

    灯塔顶端安装的巨型铅水晶透镜是专门在伦敦定制的,造价十分昂贵。1848年8月29日,灯塔向海面发射出了第一缕灯光,从此一直点亮着奥特韦角,直到146年后的1994年才正式退役,成为澳洲大陆上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照明灯塔之一。

    决定建造灯塔的拉筹伯在1851—1854年出任维多利亚州新殖民地的首任总督,现在澳大利亚著名的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就是以他命名的

    在以自然风光著称的大洋路上,像奥特韦角灯塔这样的人文景观十分罕见,像灯塔这样居然要收费的景点就更为稀罕了。

    灯塔和周围的附属建筑都位于大奥特韦国家公园的收费区域内,属于维州的历史保护遗迹,不交钱别想看到踪迹。当然,为了让你心里能够平衡一点,这片地方还是陈列了不少可看的东西:比如灯塔外的沉船残骸和在此触礁沉没的“红发埃里克号”(Eric the Red)的船锚、建于1859年的旧电报站(Telegraph Station)和雷达站(Radar Station)等等,春冬两季,如果不嫌风大登顶灯塔,没准还能看到迁徙的鲸鱼在海岸边出没。

    1859年,澳大利亚安装的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正是从奥特韦角连接到塔斯马尼亚岛的朗塞斯顿(Launceston),电缆失效后,电报站改为劳埃德信号站(Lloyd’s Signal Station),向经过的船舶发出信号,将信息以电报形式发送到墨尔本 1880年,“红发埃里克号”从美国出发,为墨尔本展会运载展品,但在奥特维角海域遇上浓雾,触礁沉没,共有四人丧生 除了奥特韦角灯塔,大洋路上还有另一座标志性的灯塔——位于小镇艾瑞斯因莱特(Aireys Inlet)的斯普利特角灯塔(Split Point Lighthouse),这座34米高的白色灯塔头顶着一个红色的塔尖,看上去精致可爱,因此也被称为“白皇后灯塔”或“小红帽灯塔”

    Three

    在过去的几千万年中,来自南冰洋的风暴和海浪不断侵蚀着大洋路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形成了许多拱门式的洞穴。当洞穴终于禁受不住风浪的冲击垮塌后,远离岸边的那一侧门柱就被孤零零地留在了海水中,倔强地矗立着,迎接着最终坍塌的命运。倒下之前,它们共同组成了大洋路上最惊艳的风景,统称“十二门徒岩” (The Twelve Apostles)

    来到大洋路,还没听说过谁能个性到不去看看十二门徒岩就中途打道回府的。这几块孤立于海浪中的巨型石灰岩是如此出名,以至于很多人把它们和大洋路直接划上了等号。负责任地提示你,不管是从观景平台还是乘坐直升机观赏十二门徒,只要是从内陆抄近道前来而没有经过大洋路那蜿蜒盘旋的海岸线的,都是标准的耍流氓行为。

    虽然早就成为了大洋路甚至整个澳大利亚的头牌风景线,但十二门徒岩打一开始就有着“招摇撞骗”的嫌疑,因为它们的数量从来没真正达到过12个。

    事实上,上世纪50年代停止收取路费之前,大洋路并不是什么热门路线,更别提海岸边这几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石头了。那时候,当地人给这几块岩石起的名字特别接地气儿:“母猪和小猪”(Sow and Piglets)。

    随着大洋路的人气越来越高,重新包装岩石的工作也变得迫切起来,于是,庄严又神秘的“十二门徒”成为了这几块巨石的新艺名,尽管从有记载以来,岩石的数量其实总共只有八块。

    2005年7月3号上午9点18分,靠东侧的一位门徒接到了命运的召唤,在一分钟内碎裂倒塌,淹没于海水之中,从此,人们能看到的十二门徒岩就只剩下了七块。

    十二门徒岩2005年7月倒塌前后对比,景色的变幻真的只需要一分钟。网上能查到的多数资料会说十二门徒岩原来正好是12块,早年倒塌了3块,2005年7月3日和2009年9月25日又分别倒塌了一块,因此现在仅剩7枚。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有为十二门徒美化之嫌,并不可信

    从十二门徒岩游客中心(Twelve Apostles Visitor Centre)沿着步道溜达到观景平台不过几分钟的功夫,放眼望去,参差排开的十二门徒岩与海岸若即若离,形态各异,高矮不一,最高的一块达到了45米。

    有心思眼力都到位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些岩石就算没有十二块,也不至于只有七块啊,你看这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就能妥妥数出八九块石头来。

    Sorry,忘了告诉你:站在位于城堡岩(Castle Rock)的观景台上面朝大海,只有右手(也就是西侧)的几块岩石属于十二门徒系列,而左手边(东侧)的那两块叫做Gog和Magog的巨石,虽然姿态气势毫不逊色,却不能算数,至于是何原因,我和你一样感到迷惑。

    好好的两块石头,差了几百米距离,就被十二门徒赶出了队列,到哪儿说理去? 著名的吉布森阶梯(Gibson Steps)位于游客中心向东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是十二门徒区域中惟二能够下到海滩、近距离接触巨石的地点(另一处位于5公里外的洛克阿德峡谷)。这座从悬崖峭壁上凿出的阶梯共有86级,整体呈Z字形,宽度仅有1米左右,最初由当地的Kirrae Whurrong土著部落开凿,作为下海捕渔的路线,后来经过了一位名叫休•吉布森(Hugh Gibson)的早期移民修葺完善,并用他的名字命名

    随着海浪的不断侵蚀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没有人怀疑剩下的那七位门徒早晚也会垮塌在海水里,只留一片废墟,唯一的疑问是会早到什么时候。

    夸张一点的说法是这处鬼斧神工的景观20年内就会消失不见,但实际上,海浪对这些巨石的侵蚀速度大约为每年2厘米,没有太大的意外,门徒们再挺立个几十上百年应该不是什么过于艰巨的任务。

    Four

    19世纪,十二门徒岩所属的巴斯海峡是为船只补给、运送罪犯或移民到维多利亚州或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一个主要航运通道。然而这片海岸对于登陆的人们并不友好,风浪猛烈,海雾浓厚,灯塔稀少,让航行变得极为危险,船只沉没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1878年6月1日,从伦敦出发驶向墨尔本的移民船只“洛克阿德号”(Loch Ard)本来即将结束漫长的行程,却不幸在距离十二门徒岩只有2公里左右的一个地形复杂的峡谷中遭遇狂风,触礁遇难,共造成了52人死亡,全船只有两个人侥幸生还。

    为了纪念这次惨痛的事故,人们在船只遇难的地方修建了52座坟墓,并将峡谷命名为“洛克阿德峡谷”(Loch Ard Gorge),又称“沉船峡谷”。

    据说“洛克阿德”号的船员本来已经发现了可以靠岸的陆地,但没有立即上岸,而是就地抛锚,在船上喝酒狂欢。不想当晚狂风大作,刮断了锚缆,使得轮船触礁。如果是真的,那这些船员未免心也太大了,用生命验证了什么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

    现在的洛克阿德峡谷早已摆脱了危险的气息,摇身变成十二门徒岩附近的著名景区,拥有着回音洞(Thunder Cave)、刀锋崖(Razorback)、拱门岛(Island Archway)等好几个值得一看的景点,还可以沿着悬梯下到海滩,零距离感受巴斯海峡的狂风巨浪。

    位于峡谷入海处的拱门岛本来是一座天然的石拱门,但在2009年6月轰然倒塌,只剩下了两块互不相连的独立岩柱,人们索性就用洛克阿德海难中的两名幸存者Tom和Eva来为它们命名。

    传说中,当时只有18岁的学徒船员Tom Pearce在“洛克阿德号”遇难后靠着救生艇漂到了岸边,随即昏迷了过去,但不久被远处的求救声叫醒,奋力救下了和他同龄的乘客Eva Carmichael。

    事后Tom成为了英雄,但可怜的Eva却在船难中失去了全部的家人。后来Tom曾向Eva求婚,虽然很感激他的救命之恩,但因为Tom仍然立志于航海事业,Eva害怕会再度失去亲人,拒绝了这段姻缘。几年后,Tom果然葬身于另一次海难中,而Eva终身未嫁,一直活到了80多岁,孤独终老。

    真实的Tom与Eva画像和峡谷中矗立的Tom与Eva岩柱,在海岸边上演着澳洲版的“罗米欧与朱丽叶”

    传说总归是传说,情节虽然凄婉,总少不了后人的添油加醋。而距离洛克阿德峡谷只有十几公里的伦敦拱桥(London Arch)上也发生过一段故事,尽管没那么浪漫,却更加真实,甚至有点狗血。

    和十二门徒岩齐名的伦敦拱桥是一块深入海中的条形巨岩,在日积月累的海浪冲刷下形成了两座自然的圆拱,酷似一座双拱桥。

    1990年1月15日傍晚,拱桥中部在海蚀和风蚀的蚕食下突然垮掉,瞬间变成了一分为二的断桥。好巧不巧,一对来自新西兰的倒霉情侣当时还在桥面上,一下子被困在了拱桥的外侧,苦等了好几个小时才被直升机营救出来,所幸并没有受伤。

    如此惊险的遭遇怎能躲得过当地媒体的轰炸式采访?镜头面前,大难不死的女士Kelli Harrison侃侃而谈,而男友David Darrington却对采访躲躲闪闪,一言不发。原来,David早有家室,这次是和情人出来度假,却中奖似的被伦敦拱桥的坍塌曝光了婚外情。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大自然从来都是这么奇妙。

    曾经的伦敦拱桥与现在的伦敦断桥,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原来不止是一首歌谣

    十二门徒、拱门岛、伦敦断桥……仅仅30 年间,大洋路上的知名景点就已经被风浪摧毁了三处。这条沿海公路上的风景是如此变幻莫测,上一次来时看到的景观,下次来的时候未必还会存在,难怪有人说:每个来到大洋路的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不过话说回来,海浪不断侵蚀着现有奇观的同时,也在奋力打造着新生的景致。只要身板足够硬朗,比如活个几百万年什么的,别说是十二门徒,在这片海岸边看到一百单八将也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儿,你觉得呢?

    (文章部分图片摘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条变幻莫测的世界最美公路 今年整整一百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hk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