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我的潜意识里,认为发泄情绪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有了情绪,它会投射到你身边的人,或者是孩子,或者亲密的人,或者是他人。情绪需要有出口,无论投射到谁身上都会影响对方的情绪,所以一般情况下自己有情绪时,总是闷在心里生闷气。生闷气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受内伤,都说要好好爱自己,难道这就是爱自己的表现?
直到听了应童老师关于《挣脱情绪的束缚》这节微课,让我找到了怎么正确对待情绪的出路,又是一节受益匪浅的课程。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无论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情绪是需要充分被感受的。你越是去阻拦,情绪就会越有力;你越是去压抑,它越容易反弹;你越是去回避,它会呈现的越来越多,直到满溢形成火山喷发。
记得有一次,因为哥哥姐姐还有外甥女来家里玩,吃过晚饭后回家,女儿也想跟着去,从门口一直追到他们驾车而去,哭着闹着像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任我们怎么拽拉哄都没用,哭闹了整整半个多小时。那时我们都不理解,平时很乖巧的女儿怎么会突然发泄这么大的情绪。现在回想起来,终于可以容易理解她当时的情绪。在平时女儿一旦想哭,刚哭出声音,大人总是去制止不许她哭,或者是用其他办法哄骗让她停止哭,她没有得到一个情绪上很好的发泄。所以那次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线,是她日常的情绪堆积的太久太高导致了一次情绪上的山洪暴发。
老师用三个游戏来分享怎么引导孩子的情绪:第一个游戏叫做情绪人叫妈妈情,情绪人可以是欢乐的人、喜乐的人,也可以是生气的人、愤怒的人,还可以是唉声叹气的人、伤心的人。让孩子充分体验各种情绪,给他的情绪表现打分,评分表有零到十分,充分调动孩子的喜怒哀乐到身体的每个细胞。第二个游戏叫做能量游戏。能量有四种不同的形式,战斗、逃跑、冻结和流动。昨天我和女儿也尝试玩这个游戏,孩子觉得挺好玩的。当我下指令战斗的时候,她就两只小拳头握起来跟我对峙打架;当我下指令逃跑的时候,她就赶紧撒腿就跑,我就跑去追她;当我下指令冻结的时候,她就像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任由我亲亲小脸蛋;当我下指令流动的时候,就让她表演跳舞。第三个游戏叫做迪士尼梦想游戏。有四种形式,当听到梦想家时就打开双臂感受下梦想实现时的感受,当听到实干家的时候就拿着锄头在除草在种菜在干活的感受,当听到批评家的时候就双手抱在胸前,一只手指指点点,感受批评人家的错误时的状态,当听到翻滚家的时候就翻倒在地上做煎饼状态。
对孩子来讲,怎样引导孩子发生情绪变化呢,就是引导孩子留意自己的呼吸,透过呼吸来改变情绪。生气或是动怒的时候,呼吸是急促的,让急促的呼吸慢慢缓慢下来,情绪自然而然也就从生气动怒中平缓下来了。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讲,情绪因何而起?其实很简单,我们内在有一张地图与外在的事实不匹配的时候,就呈现了不同的情绪。如何理解呢?其实就是我们对他人期待太多、要求太多、需求太多、向外索取的太多,一旦满足不了就发生了情绪。
那么我们如何对待情绪呢?三步走:第一步,当我们感受自己有情绪时,告诉自己这是个创造机会时刻,我们透过这个情绪去看到自己背后的需求,这就是情绪带给我们的意义。所以情绪也是有意义的,不要去否定情绪。然后要充分的感受情绪,体验不同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第二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爱自己的机会。每个情绪背后都是自己的期待,自己的需求,不要寄托,自己的需求自己来填平。第三步,我们正反馈给对方,这就是爱别人的机会。如何正反馈呢,就是你与对方说的话,或是能够引发他的觉察,或是帮助他增加选择,或是拉升他的能量状态,简而言之就是可以促进和优化对方心里进程,帮助促进对方内在发展的。
还是那句话,好学问需要实践,在实践中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