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获奖的《小先生》,很是喜欢。浅浅的、淡淡的文字,却描绘了八九十年代乡村孩子那独特的生活,让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教师怎样坚守自己的教育初心,用智慧去爱这些孩子。
这个小先生有自己爱学生的方式,那就是会宽容对待孩子,会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但是,这不免遭来身边同事的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热讽,还有来自领导的压力,但是,这个小先生,就是那样从容地爱着学生。
课堂上,孩子用镜片反射太阳光,制造移动的光斑,这样的事情在我儿时的课堂,在我当教师的课堂都有出现过。似乎都是老师生气地批评了这调皮的学生,却没有细细体会其中孩子的乐趣,更没有像文中的小先生那样,不动声色,自己突然转身,让抓了个现形的学生自己尴尬,不好意思地收敛起来。多有智慧又有趣地课堂小插曲呀!
课间,孩子们为了取暖,在一起挤暖和,就是两个小队的同学用力往中间挤,在这样的嘻笑过程中,自然就暖和了。在小先生的眼里,“‘挤暖和’,多好的词啊,牙膏的清香一样,‘暖和’就挤出来了。”这是多么细腻的体会。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也会玩这样的游戏,自己却从没有这样去体会过。
看了这本书,让我很多感慨,一方面想起了自己儿时的很多趣事,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儿时,自己20多年的教学生涯,学生间也有数不清的趣事、怪事、麻烦事,怎么就没有这样细致地体会过,更没有用心地记录下来?
我想,这需要一种教育人的自信、淡定和从容,不被各种要求所裹挟,不被各种杂事烦事所忘记自己的初心,更需要长期的积淀与思考。这位小先生其实不小!
想起自己,真有点被各种杂事所裹挟的迹象。每天忙着做“很多事”,有新网师的学习,有义工的任务,有学校各处室的事,有自己的语文教学,年级组长,全校的教学、新教育,自己的阅读、写作,还有自选的整本书共读课程、自由写作的课程等等,但是,静下心来,却发现没有哪件事做得特别专,特别有成效。真应该想想自己到底要什么,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学什么、做什么并不是告诉别人自己做了很多,让人觉得自己厉害,而是问自己内心,自己到底要什么,想做好哪件事。这就必须有取舍,有选择,学会拒绝。
上午,我突然想到,就算自己的身体还可以,到50多岁退休,也就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自己努力奋战也可能就是这10年了,10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我真不能虚度了,要好好规划,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事来,对学生,对老师,这样,当自己退休离开学校时,才不会后悔自己的碌碌无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