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高中同学,因为名字里都有一个丽字,以至后来的岁月里,我们戏称自己“三丽女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校园,高考制度让学校如生机勃勃的百花园,那首“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歌声久久飘荡在校园的上空。我们除了发奋学习外,还有了很多的精神向往,《小花》电影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青春岁月的芳华,《第二次握手》让我们感知到校园外面世界的人生坎坷与命运多舛。正值青春芳华的我们,校园生涯的点点滴滴,那时的一切深深地烙在心里,成了后来慢慢人生路上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仨年龄相差不大,如果按月计我是姐姐,我外表看着比较柔弱稚气,永远像需要别人照顾的妹妹。读书的时候还不觉得有太大的差异,工作后,伟的社会交往能力最强,她的观念和见识超前独到,象是我们仨精神的引航者。萍性格热情耿直,是一个活泼透明的人,有她在我们就非常热闹,她说话声音都是高分贝的。
我们的母校龙泉一中,座落于瓯江水岸边,是我们这个小山城最好的学校了。教学楼与操场之间,由一段曲折的鹅卵石小径相连,两边高大茂盛的法国梧桐参天而起,象一柄柄大伞,那时候,我们青春的倩影走在这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的小路上,也算是一道吸引男生眼光的靓丽风景了,我们虽然已经是高中生,但对爱情的认识却是朦朦胧胧,男女同学很少说话,特别熟悉的,彼此借一本书已经是很出格的行为,以至于后来的人生岁月还特别感叹,我们班的那么多男女同学没有一对有缘,都各自奔天涯了。
绿荫小径的尽头是一扇很大的铁门,外面是我们的大操场,东边有一条古老的防洪堤,那是我们课外看书散步的好去处,老师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零零碎碎的时间也充分利用,走在路上都带着书或者是单词笔记本,嘴里念念有词不肯浪费一点点的时间,老师谆谆地教诲,我们拼搏勤奋,算是不负青春芳华,同学们三三两两的背影,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青春剪影,迎霞送日的惬意,让我们度过了学习生涯即紧张又充实的每一天。
操场南面靠近河堤处,有一栋比较陈旧的房子,屋檐下有一个婆婆在卖杨梅干。我与萍是同桌,伟年龄小坐在我们的前一个位置,第二节下课铃响了,我们仨经常一起跑去婆婆那里买五分钱的杨梅干吃,然后顺便站河堤边看一眼外面的风景,缓解一下眼睛的疲劳,那时候,萍总是感叹时间过得太慢希望早点工作,伟说她以后想做城市设计师之类的工作,我说我最想做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拿一支粉笔带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对未来的憧憬想想就罢了,回到教室差不多上课铃就响了,杨梅干也基本上吃完。杨梅干可以说是那时候最奢侈的零食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至今也无法忘记,重要的是我们有彼此分享的快乐,以至后来每一个杨梅收获的季节,萍都要亲手做一些杨梅干,留着给我和伟一起品偿,我们只要看到杨梅干,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的学生时代。
萍是美人胚子,皮肤白白净净五官端正体态丰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有一对扎头发的淡蓝色绸带蝴蝶结,在人群里找她找蝴蝶结就可以了,对她招招手,她就会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向我们奔跑过来,她属于那种可以把快乐传染给别人的人。
伟是让我最羡慕的,她家庭条件好又是家里的老幺,每天衣服穿得漂漂亮亮长得清秀机灵,一头短发青春靓丽,齐眉的刘海底下一双眼睛水灵灵的,就象春天里的一汪清泉。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画了一个大圆圈,全班同学站在圈子里,老师在圈外用蓝球砸,被球砸中的同学淘汰出去,圈里的同学越来越少,谁留到最后谁就是冠军,这是一个锻炼灵活程度和反应快慢的游戏。伟得冠者,她左右前后躲闪着,机灵漫妙的身影散发青春的光芒,也换来了同学们欢快的喝彩声。那时候我就很为伟骄傲,现在我仍然为伟骄傲,伟的才华伟的真挚伟的长情,滋润了岁月,也维系着我们仨不变的友谊。
我父母在乡镇工作,我是从乡下学校考到县城里读书的,非常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所以我学习成绩不错,加上天生一副与世无争、文静和气的模样,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收获了一份好人缘,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非常好。
我是住校生,萍与伟是通校生。学校门口通到市区有两条路,一条是中间青石板两边小石头不规则花纹的石头路,青石板和小石头都磨得乌黑发亮很有沧桑感了,萍家就在学校往西走这条石头路还没有转弯的地方。另外一条是向西的防洪堤,西边的河堤没有东边河堤那么完整宽阔,堤上坑坑洼洼长满了野花野草。记得我们那时候一个星期放假一天半的,每到星期六上午上完课,学校放假,我就得去奶奶家拿点咸菜或者烧点梅干菜五花肉什么的,补充营养,这时候,我们仨就有机会相约一起走那条河边小路了。这里相对安静,我们一边聊些课本里还没有弄懂的问题,一边欣赏河边的自然景色,学习紧张了一周的心情在这里可以放松片刻,到了县城里标志性建筑济川桥有田螺旋桥头,伟就很自然地快步向前走几步,然后回身招招手,背着大书包带着笑容往北走,我继续往西走去奶奶家,萍掉头绕到那条青石板的路口回家,萍的路就有点绕了,她这样做只是为了仨人同行。未来的路虽然迷茫也不去考虑太多,也许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共性,也是我们仨单纯快乐的青春岁月。
星期天,我也偶尔带了课本去伟或者萍家一起学习做功课,因为学校里不上课,教室比较喧闹学习效果不好。第一次到伟家,要脱鞋子进入就觉得很惊讶,油了漆的地木板很是温馨,她妈妈剪着短发和蔼亲切的样子,看着我与伟一起做习题,就从茶几的果盘子上掰下两支熟透了的香蕉递过来,让我们休息一下,我不知道怎么剥开吃正尴尬着,伟俏皮地给我示范,然后大口大口吃起来,我学伟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给香蕉剥了皮,露出奶黄色糯糯的果肉,小口小口品尝着,觉得是特别好吃的东西。萍家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弟弟,大弟弟文质彬彬,穿得整整齐齐,戴着眼镜一副书生的模样,小弟弟活泼顽皮,会冲着我们做鬼脸,他们的名字特别逗,大弟叫老倌,小弟叫细倌,萍是家里的老大,估计做家务也是父母的得力助手了。
我们的寝室非常大,住着三十多个女同学,晚上学校息灯以后,经常有人打着手电筒再看一会书,或者与邻床头靠头的两个同学,压低声音相互提一些书本上的问题,一问一答以加强记忆。大寝室也是我们吃饭的地方,一排排的上下铺单人床的中间放几张大桌子,同学们就围着桌子吃饭了。饭是自己家带米蒸的,菜是每一个人自己带的干菜,再就是去食堂买五分钱、一毛钱,或者一毛五一份的菜。记得当时父母给我的生活费是每一个月十元钱,五分钱一般就是白菜或者地瓜粉丝;一毛就是白菜里面加几片肉片或者鸡蛋,也可以是家常红烧豆腐;一毛五就有红烧肉吃或者红烧带鱼。菜永远是这几样,每一天重复着一样的味道。我时常会多蒸一点米饭,再拿出从奶奶家里偶尔带的梅干菜五花肉,我们仨就有了分享一口米饭和梅干菜五花肉的快乐,后来的日子,伟与我提起这个事情,她说那个香也是我们青春岁月最难忘的味道。
看电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个学期如果能够看上两场电影就已经很高兴了,我是特别有电影情结的人,把父母给的生活费省点下来,瞒着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去看电影,伟会陪我一起去看,且从不推辞,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伟是自己喜欢看电影还是为了陪我看;萍则不同,会找出各种理由不去看,也许她比较懂事,是想让时间多放在学习上,也许是真的不喜欢看电影,我不得而知。那时我们正芳华,一部好电影对我的影响就似理想的放飞与青春的洗礼了。
高中毕业以后,我们各奔前程,我在商业系统工作,萍去了乡政府,伟在建设银行上班,为人妻为人母的我们开始忙忙碌碌,最初那些天真烂漫的想法都变成了温暖的现实。后来的岁月无论多忙,我们仨从来没有中断过联系,无论多久不见,只要聚会我们就有属于自己说不完的话题。时光荏苒红颜旧,转眼我们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然而我们相约依旧,亲切如初,看云卷云舒一起感受美好时光;围炉畅谈一起听鸟语闻花香,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我们彼此牵念相互帮助,年复一年。
我最喜欢纳兰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是人生路上最美的绽放,就如同我们拼搏勤奋的青春芳华和情真意切的学生时代;初见是永久不变的珍藏,即使岁月改变了我们最初的容颜,那些温馨美好的记忆里,却依然保存着芳华青春的模样。愿岁月不老我们一定不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