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人让我讲一下自学英语的心得,比起用嘴说,我更喜欢写的,更有条理和逻辑性。
英语这个东西,除了认abc的开蒙阶段,我印象中几乎都是一路自学过来的。初一才开始接触到英文,中间全靠死记硬背,撑到了高考,好歹分数拿得出手,听说交流什么的当然是一塌糊涂。受限于资源的贫乏和老师的水平,大学之前的英语学习几乎全靠课本、词典加海淀、黄冈试卷和老师强制要求订的英语报什么的,至于发音,只说一件事,一直到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ð/和/s/其实是发两个音的。
就凭着这样一个基础,好歹过了四级,混到大学毕业,进了个假外企。很多年过去了,都没怎么用到英语,水平其实是大大退步了。
至于为什么在奔四的年纪想要用功读书,做一件其实是最适合四岁孩子做的事情,我也不清楚。大概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觉得无一技傍身,总有些栖遑无所之感,虽然不知道学好了能干嘛用,也不至于有害,像是爬山时有了栏杆,心里总要踏实些。
燃鹅,这总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天,我测了下词汇量,3000,大概是一个中考成绩不算太差的高一新生的水平。意料之中仍深受打击。网上的心得经验搜起来,看了不少教人如何学英语的文章,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学以致用”,或者阳明先师那句近年忽然流行起来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说,英语这种知识或技能学完了是要拿来用的,空懂万千理论,若不能行动起来并勤加练习,跟没学没什么两样,还不如不花那个功夫。
战略大方向有了,细化到执行层面,还是在一个学字,基础要打好,才有得用。万丈高楼平地起,离不了三大柱石:发音、单词、语法。我将发音或者音标的学习放在首位,是因为老祖宗说过“名不正而言不顺”,用在这里就是“音不正而语不明”。发音标准清晰,不仅仅是能让别人听明白,更重要的是能给自己正面的反馈,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举个栗子,probably,很简单的一个词对不对?我却曾对其恨之入骨,一念就卡壳,本来以为是舌头太大的缘故,正经练了发音才知道是音没发对地方,怨不着舌头。还有比如/iː/、/ə/和/ɪ/的区别,/æ/、/ɑː/和/e/的不同,以前我是从来不了解,也根本不去在乎的,殊不知英语中的很多单词发音其实是比较像的,全靠某个音的细微不同来区分,如果搞不清楚这些,当你的老板在说balance sheet(资产负债表),你会以为他在说bellys shit(一肚子屎),你跟他掀了桌子,丢了工作,回头却发现怪自己听力不好,归根结底是发音没有掌握。网上的资源推荐Paul Gruber老师的 American pronunciation workshop,书的话推荐赖世雄美语音标,还有一个App,Sounds of Speech也非常不错,有发音时口腔的图示,教你如何运用舌头和口腔的运动发出准确的音。
单词不用说,中国人你问英语怎么学,十个有九个会说先把单词背好。可最后十个有九个都没有把英语学好,都是输在了背单词上。能说背单词不对吗,也不是,可背单词这个事情其实是有点反人性的。如果把学英语等同于背单词,就像把建筑业等同于搬砖,把谈恋爱等同于约炮,too simple,naive。我个人的理解,单词的学习和记忆是基础,贯穿于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始终,但你不能把背单词单独拿出来当作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去做,就像吃饭睡觉和啪啪啪,是人生的底层需求,你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拿来做这些底层的事情,很快就会疲惫厌倦,可你人生所有升华和精彩的部分,所有的诗和远方,都是要靠这些底层的东西来支撑。单词的学习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去“背”单词,那是没有办法,因为没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就像小baby要学习如何拿勺子用筷子,初始阶段总归是困难和无聊的。一旦挺过了这个阶段,当你有能力阅读一些简单的英语文章和书籍的时候,你就不需要通过“背”来学习和记忆单词了。就像现在的你,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上班,可你不需要脑子里想着我今天要吃饭了,我今天早上起来要上班了,到了晚上想着我今天要睡觉了,因为这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学习单词就是一个不断识别、记忆、遗忘、再识别、再记忆的循环过程,直到这个循化不断强化你的记忆到再也忘不掉,或者说你已经意识不到会记住还是忘记的时候,你就算真正拥有了这个单词,大概一辈子也忘不掉了(就像你自己的名字,要忘记大概很难吧)。当你进入了英语学习的状态,你会发现任何时候都可以拿来学习,或者练习,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的当代。说到这里我真的要感谢科技的进步,让我们不需要再捧着砖头一般的英语词典去背单词,手机上的App五花八门,我用过的两只手都数不过来,真心推荐的有百词斩、扇贝英语、有道背单词这几个,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能坚持下去最重要。
关于语法,很多人说不重要,这话也对也不对,看你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希望把你丢到国外能一个人活下来,能表词达意与人交流,其实一点语法不用学也能做到,靠一个个蹦单词就够了,对方连猜带蒙总归能大致知道你的意思。可如果你的要求再高一些,希望能同其他国家的人进行正常意义上的交流,能聊一些比较复杂的话题,甚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并与对方成为朋友,蹦单词肯定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体现语法的重要性了。尤其是在外企或者从事某些涉外的工作,需要经常用英文进行会话或者邮件交流的场合,对语法的要求就更高了。不过好在经过了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80后90后们,相信在语法方面的知识是足够的,问题往往出在实际运用方面。我相信一半以上自称会说英语的中国人犯过把he和she搞混的错误,你不能说他不知道女士第三人称用she,而男士第三人称用he,只能说话到了嘴边就不受大脑控制了,而是受舌头的肌肉记忆控制了,改进的方法,无他,多练,多用,习惯成自然。
上面的三项基础不存在先后顺序,可以同时进行,而且我相信同时进行是能够synergy,即存在协同作用的。那我自己来说,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狂练音标和发音,同时不断的通过背单词和大声念出来进行验证和自我反馈,当我觉得自己的发音已经比较标准的时候,我开始阅读一些比较简单的文章或书籍,比如新概念上的文章,小王子、盖茨比一类的。刚开始读原版会比较痛苦,因为总有不认识的单词蹦出来,所幸我用的是kindle,自带查词功能,还算不影响进度和阅读乐趣。这里插一句,网上有人说都原版遇到不认识的次尽量不要查字典,每页最多只能查三个单词等,有它的道理。不过我的理解是,各人情况不同,于我来说就不希望被规则和条条框框限制住阅读的快感,阅读的需求始终排在学英语前面,否则你会发现很难坚持到把一本书读完。跟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收到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是,我不认为学习就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付出的代价越大,感受到的痛苦越深,才有更多收获。我认为在付出同样时间和努力的前提下,能利用现有条件和聪明的办法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反而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我说说自己自学英语两年下来的成果。单词量:12300(百词斩和扇贝单词两个App多次测出来的平均值);证书:BEC Vantage(中级);听力:The Economist\The McKinsey\Financial Time(上述都是著名财经媒体Pod cast广播)听懂80%以上;交流:日常和商务交流无障碍,学术和专业方面有时会卡壳,某些单词脑子要过一下,但通常能找出替代词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