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与文化意境的关系

作者: 账号已注销end | 来源:发表于2017-12-11 14:33 被阅读12次

    翻译这个职业从兴起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它因为国际交流的需要而诞生,也因为政治家的重视而获得社会地位。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的前提是首先语言知识过硬,其次拥有对所专注学科比较深入的钻研。然而现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翻译现状是,徒有其形,而忽略其神,这尤其反映在文学作品上面。然而,要获得高超的翻译技巧,是需要较长的经验累计与文化浸润的。

    以英语为例,就需要对东西方文化都有一个比较通透的理解,找到文化的对应点,意译而不是直译的把文化的意境传递到位。让我们先以日本的俳句(haiku)开始,作些分析。

    Haiku, minimalist poems usually in three lines, have been popular in the West for decades(minimalist: 极简主义的。注意构词法:有些形容词加list后缀,表示…主义的,比如socialist,Marxist)。作为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文化也在西方很流行,而俳句的流行就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一些英语语言艺术的老师对它的引进。他们将俳句3行,每行各自5、7、5的音节格式固定下来,试图模仿俳句抒发的禅宗(Zen)文化,但往往不得要领。

    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A rose represents

    A mother's kiss, a spring day

    A lover's longing(longing:渴望,to long for:渴望某事)

    这是一首写得很差的俳句,句子意思很好理解,但用的是陈述的语气,一个个事例交代完就完事,字里行间缺少想象和experience的成分。让我们想象在日本樱花落下时的场景——意境在于樱花落下的那个让人沉思和追忆的过程,这是日本文化的精髓。很显然,这首诗没有给出类似的感觉。

    让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Wilted rose bouquet(wilted:枯萎的;bouquet:花束)

    Left in new grass

    By the gravestone.(gravestone:墓碑)

    这一首就明显要好一些。即使是一名不太懂英语的日本人或中国人,在知道单词的意思后,都会认为这一首更有意境:玫瑰花的枯萎,墓碑旁新生的草地,这中间有太多值得沉思和联想的情景——这就是之前说的,去开语言技巧的部分,关于文化神韵的传达。而第二首在语言本身上也要高明一些。第一首全是不定冠词a开头,看起来整齐,却恰恰因为整齐抹杀了传递的重点。第二首虽然不押韵,但wilted、left这些被动分词的使用,既补足了过程感,也留下了关于动作本身遐想的空间,而正是这些空间,孕育了禅宗艺术生长的环境。

    同时,第二首也没有按照5、7、5的行文格式,这是俳句的革新,以一些人的观点看也正好表现了禅宗适可而止的特点(just the right amount:刚刚合适的数量)。如果仅仅固守形而强行挤进一些形容词,反倒变得生硬。

    写到这里,人们似乎很容易得出东方文学艺术比西方更深邃、更难理解的结论,导致一些人沾沾自喜,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由美国小说家Shirley Jackson写的的片段(这部小说被誉为最好的鬼故事之一):

    “No live organism(生物)can continue for long to exist sanely(心智健全地;insane:精神错乱的)under conditions of absolute reality; even larks(云雀)and katydids(蝈蝈)are supposed, by some, to dream. Hill House, not sane, stood by itself against its hills, holding darkness within; it had stood so for eighty years and might stand for eighty more. Within, walls continued upright(直立的、竖直的), bricks met neatly, floors were firm, and doors were sensibly(理智地)shut; silence lay steadily(持续稳定地)against the wood and stone of Hill House, and whatever walked there, walked alone.”

    即使是扫清了单词的障碍,我们也大多不能体会到文中闹鬼的Hill House的恐怖所在(haunt:动词,鬼魂常回或常去,经常转义为萦绕在心间)。这是因为这些字词间所关联形成的场景在英语国家的环境里也有很深的意象在,而我们并没有对这些意象的体会,自然,阅读这些关于house构造的描写就不能唤起相应恐怖的感应——假如,在翻译时这个场景能够与诸如,一双绣花鞋、乌鸦、甚至《聊斋》里的片段有所对应,那么效果应该判若云泥。而一名优秀的翻译则是既能包含这些意境的凝结点,又能不太影响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并且还能兼顾故事的写作动机,就像这篇一样,翻译出一篇中国人能理解的现代鬼故事来。

    所以,翻译不光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有文化意境的转换和对应——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拥有留学生活体验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


    文章转自:乐知英语。

    乐知从事成人英语培训已有10年,曾经获得过“腾讯网十年最具影响力外语品牌” 、“新浪教育最具口碑影响力外语教育机构”

    乐知的免费试听课:http://www.hiknow.com/sessionhall.html?uid=sophie

    想学英语的童鞋,可以先去听一下课,看老外教得怎么样。喜欢再仔细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英语翻译与文化意境的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pi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