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这里唐人包括陶唐氏及其继承者有虞氏、夏后氏即尧舜禹及夏朝。
河东、河内、河南并称“三河”,分别为夏、商、周王朝腹地,亦是“中原”的代名词。河内、河南以黄河为界,河内、河东以太行为界。秦时于“三河”设河内郡(沁阳)、河南郡(洛阳)、河东郡(安邑)。

《汉书·地理志》载:“河南,故郏公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王城,至平王居之。”《史记》记载:“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
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后,为了便于控制殷商遗民广布的中原地区,就在今河南洛阳一带营建新都,由周公主持兴建了“王城”、“成周”二城,王城为周朝的宗庙宫殿区,成周为殷遗民聚居区,总称洛邑。周成王时即“初迁宅于成周”,举行安放九鼎大典,定都洛邑。但是西周时期存在丰镐和洛邑两都,至周平王时才真正迁都洛邑,东周时期的政治中心在洛邑。

河东的晋国通往洛邑的道路,最近的一条道就是轵道即轵关陉(1);另一条道是从虞坂道翻越中条山,从茅津渡过河到虢国(三门峡)去洛阳(2);再远一条道是从檀道翻越中条山,从浢津渡过河到灵宝,再东去洛阳(3);最远一条道是南下黄河拐角处,绕过中条山,从蒲津渡过河,从崤函古道去洛阳(4)。
这四条道路延续至今,走向没有变化,即使现在修建了高速公路,也是基本遵循古道的走向,从下图可以清晰看出。

轵关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一陉之称,起点在侯马南峨嵋岭和紫金山相交处的铁刹关,向东南方向从王屋山与中条山之间的垣曲盆地穿过,终点在河南济源的轵城镇。

据《国语》等记载,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周襄王避难于郑地汜,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乃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即向轵关陉沿途聚居的戎狄势力行贿,借道前往洛阳。迅速平定王子带之乱,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周王城洛邑,周襄王大为感动,把河内的温(焦作温县)、原(河南济源)、阳樊(济源西南)、攒茅(辉县)四邑赐给了晋国。晋文公派魏犨平定阳樊之地,派颠额平定攒茅之地,派栾枝平定温之地,晋文公亲率赵衰平定原之地。
阳樊守城大夫苍葛只愿交出土地,不愿交出民众,晋文公答应了他的要求,苍葛带着阳樊的百姓,一直退出20里以外,用战车列卫,车与车相依,轵与轵相连,当作临时的防护屏障,继而筑土为城,是为轵城。轵国故城遗址在济源南轵城镇。



晋文公与赵衰帅军围攻原城,原伯贯欺哄部下说:“晋兵围阳樊,尽屠其民矣!”原人恐惧,共誓死守,晋兵围之。赵衰曰:“民所以不服晋者,不信故也。君示之以信,将不攻而下矣。”文公曰:“示信若何?”赵衰对曰:“请下令,军士各持三日之粮,若三日攻原不下,即当解围而去。”文公依其言。到第三日,军吏告禀:“军中只有今日之粮了!”文公不答。是日夜半,有原民缒城而下,言:“城中已探知阳樊之民,未尝遭戮,相约于明晚献门。”文公曰:“寡人原约攻城以三日为期,三日不下,解围去之。今满三日矣,寡人明早退师。尔百姓自尽守城之事,不必又怀二念。”军吏请曰:“原民约明晚献门,主公何不暂留一日,拔一城而归?即使粮尽,阳樊去此不远,可驰取也。”文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三日之令,谁不闻之?若复留一日,是失信矣!得原而失信,民尚何凭于寡人?”黎明,即解原围。原民相顾曰:“晋侯宁失城,不失信,此有道之君!”乃争建降旗于城楼,缒城以追文公之军者,纷纷不绝。原伯贯不能禁止,只得开城出降。这就是晋文公“守信降原”的故事。晋文公将原国国君原伯贯迁往冀(山西河津),现在河津原姓就是其后人。原城遗址在济源火车站广场一带。


晋文公定了温、原、阳樊、攒茅四邑封境,直通太行山之南,谓之南阳。晋文公使赵衰为原大夫,兼领阳樊。赵衰墓在济源西南赵村南。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国语·晋语一》记载:“骊姬曰:‘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封疆。君盍使之伐狄,以观其果于众也,与众之信辑睦焉。若不胜狄,虽济其罪,可也。若胜狄,则善用众矣,求必益广,乃可厚图也。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不知可否,其利多矣。君其图之!’公悦,是故使申生伐东山。”
晋献公时期就派太子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虽是骊姬之计谋,但打击皋落氏侵扰、打通东进道路也是战略需要。“皋落氏”杜注为“赤狄别种也,皋落其氏族”,今垣曲县皋落镇即故皋落氏地。
《战国策》中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前262年,秦国名将白起率秦军下轵道破轵关,攻打韩国的野王(河南沁阳),野王军民投降秦国,揭开长平之战序幕。

更始二年(24)刘秀攻并大部分河北农民军后,派邓禹率兵争夺关中。建武元年(25)正月,邓禹率军2万攻破箕关(济源西)穿越轵道进入河东,进围绿林军所据之安邑。

轵关陉从河南往山西的走向,轵城镇——封门口(轵关)——大店村(淇关)——王屋——邵原——英言——古城——皋落——垣曲——横岭关——冷口——横水——槐林——侯马隘口(铁刹关)。G327国道(连云港—固原)大部分覆盖了轵关陉。荷宝高速也是沿着这个走向而建,2010年12月闻垣段通车,东镇北到济源便是全程高速公路。轵关陉逐渐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中。
从轵城镇向西进山,翻过虎岭,来到封门口村,这里即是古代的轵关。轵者,车轴之端也。轵关者,通道仅当一轵(车)之险关也。南北朝时,轵关是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的边境线。明洪武初年,又在这里置虎岭关。



清咸丰六年(1856年),为了防范农民起义军从中原突破轵关,进入山西,继而威逼京城,清政府察勘轵关旧址,在两山之间重建轵关。关楼上的“封门天险”石刻匾额,现在嵌在封门池塘的围墙上。

从轵关往西是淇关(濝关、箕关),淇关的具体位置史书记载有差异,据清代《济源县志》记载濝关疑在今大店村。
《水经·河水注》: 濝水 “夹山东南流,径故城东,即濝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濝关、天井关,击赤眉别校,皆降之。献帝自陕北渡安邑,东出濝关。即此关也”。
大店村这里一边山崖、一边河流,应是设关的所在。
汉献帝刘协出生时母亲王美人遭何皇后毒杀,于是董太后亲自抚养刘协,号称“董侯”。刘协九岁时,董卓宣布废黜少帝刘辩,因同族董太后的关系立刘协为帝。各地州郡牧守纷纷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下令迁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庙。后王允、吕布在长安刺杀了董卓。兴平二年(195)七月,车驾东归。护驾途中,诸将专权 ,相互攻伐 ,肆意妄为。车驾为摆脱追兵,从陕县茅津渡北渡黄河到大阳(今山西平陆),经虞坂古盐道穿越中条山,建安元年(196)十二月抵达河东郡治所安邑,六月到闻喜,穿过轵关陉,七月初到洛阳。

前行到达王屋村


路过垣曲县古城

到达皋落乡。《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东山皋落氏聚居于皋落一带,是春秋时赤狄的一支。晋文公时在晋国太子申生攻击下,东山皋落氏向东北方向迁徙,先迁至壶关(今山西长治地区),再迁于乐平(今昔阳一带)居牧。


轵关陉的重要关口——横岭关在中条山顶分水岭处,现有横岭关村。




高速公路,基本沿着轵关陉走向,沿途不时看到高速公路的身影。

2007年因维修资金短缺而停运至今的礼垣线支线铁路,穿越横岭关的1号隧道。
翻过中条山,出山口是冷口村,过横水镇翻紫金山,途经槐林村到隘口村(隘口曾叫厄口),这里是轵关陉的终点,设有铁刹关。
现在有公路从礼元镇经厄口沟到隘口,厄口沟曾经是盗抢多发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途,现在交通改变了,社会环境改变了,人们对往来安全的担心成为过去时。



同蒲铁路穿过隘口村。

隘口村南的铁刹关旧址,左边是堡子城,右边是关楼遗留。在村口询问一丁姓老者,年已九十,老家在永济孙常,参加过抗美援朝,热情带路。
可以想象一下,堡子上、深沟边城墙环绕,中间矗立一座雄关扼守通道,构成综合防御体系。


一边是深沟,一边是高耸的堡子。
从关楼原址往三里桥。


因离隘口三里故称为“三里桥”,村民说前几年桥垮塌后新修了。
桥头的平地原有一座和尚寺,窑洞四孔,大殿三间。
过桥后向东通往垣曲、济源,向南是原太风公路。太(太原)风(风陵渡)公路修建于民国10年(1921),路面原为砂石路面,1972年路面由6米拓宽至8.5米,铺设沥青。1989—1990年,修建大同至运城二级公路,这段改道,二级路现在村西边了。
向东的通道,即轵关陉之旧道。
向南的太风公路早已废弃。回来后想起老者多次说到太风公路,忽然懂得其中包含的思乡之情,他当年回永济孙常老家必定要走太风路,那是一条通往故乡的路。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通车的公路,一边深沟、一边高崖。
蒲州吴雯有《隘口》一诗:“习习灵风长,悠悠官路直。曲曲前山坳,一树梨花白。麦垄青未齐,菜甲碧堪摘。为爱幽禽语,留连坐岩石。”我坐在桥头残破的碑座上,正是诗中描写的梨花白、麦起身时节,春风习习。
隘口村村南沟里有抗战时期阎锡山修建的防空洞,紧邻同蒲线,据说用来藏火车头以躲避日军轰炸,共7座,其中一座保存基本完好。同蒲铁路1936年通车,至今仍从沟底穿过。
堡子上原住村民现在都搬下来了,过去应是戍守的兵卒驻扎之所。据说唐朝时尉迟敬德曾在此把守。
完成对轵关陉的探寻,还有一个原因,我的外婆是济源城南人(轵城镇),当年就是沿轵关陉逃难到运城。细数身边,还有不少人都是沿着轵关陉从豫北逃荒过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