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微信发布了公众平台。我在大一下的时候也订阅了几个公众号。这是我和他的初次相遇。
4年过去,公众号已经泛滥成灾,此时再选择进入的但凡有点儿商业需求的个体或企业,也就是象征性地维护一下。毕竟,风口已经过去了。
但如果没有商业化的想法,这时候刚好合适。闹中取静,大隐隐于市嘛。(纯银V 也这时候进来,巧了)
有需求
这里的“需求”主要是指进行良好沟通的需求。不得不承认,从初中开始,和他人沟通困难的症状就出现了。经历高中、大学,乃至工作半年至今,仍然存在。
改善沟通的两个途径是:1、多实践。在现实生活里多尝试,这方面真是实践出真知。2、自我进行改善表达的训练。写作是其中一种。
第一种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我并不能做到;第二种,倒是一直在坚持。是的,在小学五六年级,我养成了写字的习惯。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比如每天都写啥的,但“一有空,就把想法用笔写下来”却是已经习以为常了。
一直记到现在。在我开通公众号之后,也在写,往往是在本子上写几笔之后,再用键盘完成一篇文章。
我还想知道自己的时间去哪儿了。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个月,都在干什么,此时此刻的我和那时那刻一样吗?
进行阶段总结、整理的时候,电子化的好一些。我试过。(一笔一划的文字更有温度,却并不总是适合这些冷峻、理性的操作)
有监督
当然,这里的监督并不是指打卡那样,为了激励自己一直写下去。“写”的习惯我已经建立了,但我需要明确的是,想象自己是在与人交流,仅靠自我监督是不够的,文字自我化是不行的。所以,只将文字电子化(写文档),是不够的,需要公开。也许并不需要观众(我自然是希望有,更希望有反馈、交流),但我需要一个舞台。
相信我,
- 只是想和说出来是不一样的;
- 说出来和写下来是不一样的;
- 自己看和公开是不一样的 。
我一步一步走过来,每一步都留下了脚印。
懒
选择公众号的原因是什么?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作者是因为懒。
我也是。
- 人人都有一个微信,都在用
- 入口简单(在微信的会话列表里即可实现管理)
- 不用选平台弄博客(是的,我会自己搭一个)
- 流行(扫一扫?)
既然要公开,想把精力用在写字上,成本低自然是首选。
我始终认为,当面交流是最好的交流,其次是写文章完整阐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几行字,一个电话。
我喜欢思想的碰撞交流,喜欢你我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能这样做,我会很高兴。
还愿?
在大学时,和高中同学的联系日渐减少,交流的机会却不多。那时就希望他们能写博客、日志,让关注的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喜欢着什么。
如今大学已毕业,急剧变化的生活渐趋平稳,细腻敏锐的心思也慢慢被丢弃,只剩下自己向往的窗外的那些目不能及和不可预料,就把那些青春的文字埋葬吧,未来处处是他们的影子。
是的,2017年1月1日晚,我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长按下方的二维码识别,关注即可。
2017-01-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