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朝的“猎手”军队——索伦部

清朝的“猎手”军队——索伦部

作者: 清风碎刀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23:26 被阅读162次

    清朝定鼎关内之后,八旗战斗力急剧下降。这一问题在镇压“三藩之乱”时尤其突出。因此,到了清中期,清朝在积极恢复八旗战力的同时,大量引入新的军事力量,比如蒙古军队(札萨克蒙古),金川军队(番子佐领、金川土兵等),以及这里要讲的“猎手”军队——索伦

    反映鄂温克狩猎生活的油画

    索伦部是清朝对东北少数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的统称,意思是“山林中生活的人们”。这些民族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多以打猎为生,骁勇善战,可谓是天生的战斗民族。由于兴安岭材木丰富,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以木材为原料,合作建立了许多木城,其中就有著名的雅克萨城。

    我们知道清朝初兴于东北,其主体民族满洲,源自于东北的女真族。但女真各部主要活动于松花江流域以南,只有少部分散居在黑龙江流域。清朝统一东北边疆,必然伴随着对东北各民族的整合。其中就包括了战斗民族——索伦。

    清朝建立前夕,索伦人仍是部落形态,虽在名义上归附后金(清朝的前身),实际上仍独立自主。清太祖皇太极建立国号之后,开始加强对东北的整合,以武力统一了索伦三部,收编八千余人,编为牛录(八旗的基层组织),纳入八旗系统之中。带一部分索伦人加入到对中原的征服战争中,另一部分人继续定居黑龙江流域,拱卫北疆。

    然而随着清军的南下,清朝北部疆土防卫力量薄弱。此时正逢沙皇俄国开拓东部疆土,兵锋已推至黑龙江流域。索伦部虽积极反抗,其居地仍不断遭到蚕食,开始逐渐南迁。由于缺乏防卫力量,清朝开始实施一种消极的抵抗政策——“坚壁清野”,主动将部分索伦人南迁,以切断沙俄侵略军就地获取补给的途径。

    沙俄在雅克萨木城之上建立的棱堡

    由于索伦部多以捕猎为生,南迁的索伦部被编为“打牲部落”,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进行管理。(“布特哈”的满文释义即为“打牲部落”)布特哈总管也称“索伦总管”。雍正年间对索伦部深化管理,将索伦部独立编成打牲八旗(布特哈八旗),为天生的战士提供精良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化整编。“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索伦部除了要猎取貂皮每年进贡朝廷之外,还需服兵役,其首领每年需至京师朝见皇帝,常随皇帝参加木兰围猎。由于平时不脱离狩猎生活,因而索伦人在战斗中也如猎手一般骁勇。清朝的“猎手”部队因而战功赫赫。

    黑龙江副都统黑雅图如此称赞索伦兵:“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壮健,枪箭敏捷,惯走山林,颇耐劳苦……性好饮酒,不知礼节,约束稍觉费心。若能服其心,临战甚属得力。”

    礼亲王昭琏亦赞曰:“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唯赖索伦轻健之师,风飙电击,耐苦习劳,难撄其锐”。

    索伦参与了清中期的几乎所有重要战争,包括清准战争,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平定金川之役,远征缅甸、廓尔喀(今尼泊尔)等等。

    索伦部名将“海兰察”的塑像

    清中期的战争非常残酷,大批索伦人牺牲在遥远的边疆,使原就人丁稀少的索伦部更加寥落。而清朝的兵役需求并未减轻,索伦部多次出现举家出征、老人出征的情况。

    乾隆二十八年,噶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发现了一名年过八十的索伦老兵。此人早在康雍两朝就两度赴北路军营服兵役。乾隆十九年,乾隆二十三年,又以七旬高龄两度从征准部、回部。

    可以说,索伦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为祖国边疆的奠定付出了太多太多。

    希望了解更多清代战争的朋友

    欢迎阅读我写的历史小说,黑水营(三):索伦猎人

    还请多多批评、多多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朝的“猎手”军队——索伦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re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