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看了一个知名博主的视频之后,我们决定深夜来到北京的某个小摊探店,没有指南小摊的位置真是不好找。这次我们不会透露具体位置,对于口味和环境我们也不做点评,下面内容我们把该小摊简称为父子烧烤档。
父子烧烤档的老板是一名来京十年的北漂,手艺是跟老乡学的,老乡这手艺真是不赖;老板的帮工也是他的孩子,一个班60个人有好几十人辍学了,自己也觉得学习没有出路,于是决然放弃了学业,出来给父亲帮忙。
不得不说北京真是好冷好冷,南方的姑娘是真受不了这种天气。也只能满怀着对雪的期盼而续命。老板很爱聊天,一听我口音就说,小姑娘你不是北京人吧,我说是啊,一定是我的儿话音又暴露了。等烧烤的时候我们和老板聊了很多。
不得不说,这家烧烤店的生意是真好,我们在等烤串的时候,陆陆续续有人来点,不一会儿,周遭就都是人了。很多人都和老板很熟,来了都能搭上几句话瞎聊。
有个小哥穿着睡裤和大衣跑过来买串,老板笑说:是不是又被撵下来买串啦。小哥笑笑说:“媳妇想吃,哥,您赶紧帮我做,冷死了。”

谈话声,笑声和油烟,在昏黄的路灯的映衬托下,栩栩如生,万家灯火悉灭,这是这对父子在宁静平和的生活常态。
不一会烤串就弄好了,这里烤串是用铁板的做出来,风味一点都不比碳烤的差。吃着吃着就想起了小时候和奶奶刚到香港的时候,同为靠海城市,吃食方面总是会有些许陌生,而我从小又很挑食,独爱吃零食,烧烤,还有大排档,刚不爱吃正餐,我是没有吃早餐习惯的人,很好。
那时候,很多的大排档就成为了我思乡的依靠,因为香港还是潮汕人很多,所以潮汕大排档可是有过一段风光的时候。而每一个大都市的城市化进程,总会有牺牲,曾经数量众多的大排档规模锐减,取而代之的是华丽炫目的购物商场和知名的快餐店。

多年来,香港政府一直支持大排档数量的减少,一些官员认为大排档有火灾危害,存在健康风险,妨害公众安宁。政府曾付钱给大排档业主,让其放弃许可,而几十年来没有再颁发新的许可。但当地居民说要保留传统,还有很多事情应该要做,所以他们也是夜半开门,破晓收摊,现状和现在的【父子摊】大致相同。
但是近几年,极度繁华的香港好像意识到这些城市记忆不应该被渐渐遗弃,也终于是放缓了一些,大排档才得以重新地复苏,渐渐地成为了去香港打卡必不可少的一步。

反观北京,北京现在已经进化成一个国际大城市,但是和香港不同的是:北京烟火温存却在渐渐的发散,相反的是多了很多阳春白雪的西式餐厅,日式餐厅。其实能展示给国际最好的一面,不是到处光洁白净的街道与餐馆,而是我们最为本真的一面,北京不止有见证她成长的全聚德,大董,砂锅居,东来顺,某某大饭店,也有陪她长大的脏们,深夜食堂们。
我记得在翡翠台的采访中看过一个大叔说过:“这些菜都有家常菜的香味,小时候这种味道会让我奔向厨房。现在的问题是,将来的香港孩子还能品尝到大排档的菜吗?“这完全得看政府
那我们的首都的孩子们呢?
(来自一个美食自媒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