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上班路上,想着说话的事,突然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没有观察不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要慎重。
记得第一次做咨询时,收费一百。一个小时中,说了20句话,平均下来每句话5块钱。还有很多话是,你真是太不容易了,真的辛苦你了,最近怎么样。这些短且没技术含量的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168d4dc2adc4f5b9.jpg)
然后一方面感觉很开心,原来我的话这么值钱。第1次赚钱这么轻松,可以不用工作太多,不用那么辛苦,还能赚到。
一句都三五块,以后说话要慎重,随便说,会让我不值钱,稀释我的价值。另一方面要说重点,随便两句话收费这么贵,客户会不满意,失落,投诉,直接脱落。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另一方面,感觉自己好像不配。有些冒名顶替综合征,就像我本来该骑一辆破旧的电动车,突然有天有人给我辆新款法拉利。莫名的馅饼,容易长成陷阱的形状。
自卑在说什么?在渴望超越。能超越来访的期待,完成来访的目标。好像这也是种自恋,在说我应该做得很好,超越对方预期,让对方感觉超级值得和划算。
一方面觉得自卑,配不上每小时这么多钱。另一方面又觉得要超越对方期待,给对方带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在这种反复中,不断的挣扎,那也许我可以换个角度。
经济学里说,有时候解决方案可以讲数不讲理。讲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很有道理。现在就不说道理,只说数字。李松蔚也提出过一个有名的方法,叫5%的改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8d3ee710c08c0a82.jpeg)
不需要想,太多太大太好的,只说5%。在咨询中,我也可以设定这样的目标,不要求改善多高,目标设定在5%,就很完美了,撬动一个角,之后有更大收获,就是有路径有方法的。
最近一次是,父母对弟弟的弯腰驼背感觉担心和忧虑,经常因此爆发家庭战争。双方有各自的道理,怎么说都对。这时,我有个创造性的提议,父母的担忧,是基于现实的担忧。这对弟弟来说代表训斥,都不开心。
既然这样,不如从今天开始,每天贴墙站5分钟,只要一天这样站,父母就不许因此训他。达成契约,双方遵守契约。后来又把5分钟改成1分钟。这点小行动让双方都感觉良好。现在早起可以一起跑步半个小时,可喜可贺的成绩,当然中考体育也是重要推动之一。
不知是否与我有关,只是感觉比起之前好些了。比起伤筋动骨的大改变,5%的小推动,更有力量更持久,更容易达成,小步子也挺好的。
不配在说什么?它的背后有很多内容。这里我只说一个自己的了解,意味着我需要优化工具和方法。准备更多的思路和套路,可能没什么用,但会增加我的掌控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f1a6b29461d92b0a.jpeg)
其实在此前,我一直想积累自己的工具箱,放些系统工具在里面。这样对方需要什么,可以直接拿出锤子扳手,把事情理顺,把目标与执行明确落地。
那借用5%的改变,其他还像以前一样,只有5次记录下来,在记事本。我允许自己慢慢变优秀,不急于一时一地,给自己团个小雪球,找个坡道,让雪球自己滚下去。
在工作间隙,突然想做个复杂有心机的人。比起想,可能在成为复杂有心机的人更合适。说话在更谨慎,观察环境观察对象。准备工作,在做的更充分,更丰富,工具箱套路在更多。
这种复杂让我感觉更平静从容。有容纳内部复杂的能力,对应的外部,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也在增加。积累越多,内心越丰盛,就越从容。
人的修行是内外的,就像练武功,内力增加,招式也会更有杀伤力。二者是成正比,内心能容纳足够的复杂,应对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加,在刺激和反应间,可以拥有足够的空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71e8bc6735d15c08.jpg)
有时会感觉,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会遇到复杂,有时是主动,有时是被动。大多时是被动,然后像车前草,随着车轮的流转,看上去做出来下一步的选择。实际上,更多是他人和社会的要求或期待。
同时内心有种力量,渴望成为自己,成为他想成为的人。有时这种力量是显性的,大多是隐形的,就像最近的行为经济学,对这方面的探索特多且深入。
还有精神分析,从潜意识的角度,观察人的那些力量,催促他做出向左的选择,而不是向右。感觉这是个超大的课题。有更多值得深思的内容。
总结:
1. 自卑,是在渴望超越。
2. 不配,是在说要优化方法和路径。
3. 成长的两种力量,来自外界,来自内部。
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