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都以丹阳兵为起家之本 《三国志・武帝纪》说:“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三国志・先主传》说:“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为什么丹阳兵名震天下、但却没有丹阳名将?原因也许就是他们太强了。
秦汉时期,哪里的军人最强悍?
人们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多慷慨悲歌之士”、“兵马如此雄壮”的燕赵、河北地区,或者有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威名的关中之地。
从整体战绩来看,上述地区确实堪称武德充沛。但若问哪里的军人最凶猛、彪悍,江南、尤其是江淮地区可谓当仁不让。
自春秋战国以来,吴越之地“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可以理解为性格暴躁、悍不畏死、民风凶猛。
当初吴国的国力与中原诸强不可同日而语,但强悍的军队锐不可当,打得巨无霸楚国节节败退;秦汉之交,在项羽这位军事奇才的带领下,来自吴越地区的江东子弟战斗力冠绝诸国,连秦国虎狼之师也败下阵来;汉朝建立后,刘邦对吴地的彪悍民风心有余悸,因此刻意挑选了手段过人的侄子刘濞镇守当地;甚至到了南北朝时期,侯景反叛东魏,以北朝军队之猛、慕容绍宗之强,当将要对阵前来支援侯景的南梁军队时,吴人的彪悍仍让人望而生畏:“绍宗将战,以梁人轻悍,恐其众不能支”。
丹阳示意图而丹阳兵则堪称勇冠天下。
所谓丹阳兵,指的是来自丹阳郡的军人。汉代丹阳郡辖区大致为今安徽、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正位于先秦时期的吴地。
很多人对他们的了解,来源于袁术那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实际上,早在西汉,丹阳兵就在汉匈战争中奉献了一场扬名立万之战。
天汉二年(前99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带领麾下5000步兵深入匈奴腹地。这支军队的籍贯,史书中特意提及乃“丹阳、楚人”;李陵评价他们“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
在草原上,这支偏师与匈奴单于不期而遇。面对敌人八万精锐骑兵的围攻,他们毫不畏惧、有条不紊地边打边退,累计杀伤敌军近两万人。匈奴单于一度想放弃,但得知李陵没有援兵时,他为了挽回颜面才硬着头皮穷追猛打。接下来,这支汉军弹尽粮绝,手里拿着木棍还在跟匈奴人殊死搏斗,最终活着撤回的仅有400多人。
到了三国时期,丹阳兵还奉献过以区区500人向数万敌军营垒发动冲杀的骇人举动,其凶猛彪悍令人心惊胆战。
那么,为何丹阳兵恐怖如斯,却没有出现过类似于五虎上将、五子良将之类的一代名将呢?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太强了,而本地却没有产出顶级的政治家。
在人类社会,力量向来是一柄双刃剑。对于三国时期的枭雄来说,一方面,他们无不梦寐以求拥有像丹阳兵这样彪悍的武装;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却也担心这支队伍难以驾驭、脱离掌控。相对于战斗力,他们必定更优先关心安全、可控、可靠。
而在古代,最可靠的关系是什么?除了姻亲,就是老乡。所以可以发现三个规律:第一,古代排的上号的军政团队,几乎都具备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刘邦和他的沛县元勋集团,李渊父子与关陇贵族,朱元璋和他的淮西功勋;第二,在一个政治家的创业过程中,亲戚往往是最可靠的压舱石,如曹操与他的曹氏、夏侯氏亲属们,孙策和自己的一担挑周瑜,李世民和他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故而古人时常进行政治联姻,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第三,一些武力强劲的集团,往往会涌现出冠绝一时的政治家,双方互为依仗、互相成就。比如南北朝时期,刘裕出自北府兵,宇文泰的八柱国大多来自原北魏军镇之一的武川镇,而高欢的势力则主要出自怀朔镇。到了五代十国期间,以河东为大本营的沙陀武装集团,更是一口气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
至于那些既没老乡、又没姻亲、更无武装集团背景的枭雄,就只能寻找一些同样没有背景、却又志同道合的伙伴抱团取暖了,最典型的就是刘备。
所谓“莫把平台当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远比人们想象中小;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身在乱世,要想成为名将,除了个别天赋异禀的军事奇才外,最最关键的因素——领导者给资源、给位子、给机会。
刘邦因此可以看到,为啥刘邦身边那些原本是白徒、屠夫、丧事吹鼓手、小商贩、戍卒的老乡,竟然都能成为一时功臣名将;刘邦的淮西穷老乡,为啥能纷纷成长为一代风云人物......乱世出英雄,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把任何一个人扔在那个时代,只要跟对了领导,搞不好也能青史留名。
反观丹阳兵,虽然武德充沛,但却没有诞生出色的政治家;而其他政客,对于丹阳兵必定是既用又防。
三国时期最为有名的丹阳政客,当属陶谦,但他的能力我们都比较了解;刘备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救援徐州,搞不好就是奔着陶谦这一背景去的。可惜的是,这一举动让曹操高度警惕,他丝毫没给刘备站稳脚跟、逐步发展的机会,凭借综合实力优势来了个釜底抽薪。
而对于其他占领了丹阳的诸侯们来说,丹阳兵确实是馋人的宝贝资源,但也是个值得警惕的力量:控制得好,就是手里的利刃;否则,反过来就很容易要自己的命。而要保证丹阳兵有利而无害,就必须让他们不能形成自成体系的军事集团。也就是说,让非丹阳人管丹阳兵。
所以可以注意到,三国时期先后担任丹阳行政长官的,几乎都是外地人,零陵人黄盖、辽西郡人韩当、东莱人太史慈、琅琊人诸葛恪等等。
由此看来,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俗语果真充满了哲理。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令人胆寒的丹阳精兵却成了诸侯的工具人,也许这就是名声的负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