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上的差异,
往往是因为“心理账户”的不同。
!.可能遇到的问题
家里的宠物最近掉毛很严重,我跟爱人都要工作,没有时间打扫。我提议请保洁阿姨来打扫,反正也没有多少钱,可是另一半却非常不愿意,觉得这笔钱是浪费,我该怎么说服他呢?
常见的说法:“请阿姨来打扫也不贵,你怎么这么小气?家里到处都是毛,我们又没有时间打扫,你叫我怎么办?”
更好的说法:“请阿姨这笔钱呢,属于专门的生活改善基金。你想想,这笔钱跟我们在外面吃饭、唱卡啦OK、出去旅行之类的开销相比,其实也不算贵。回到家里清清爽爽,又不用自己出力,是不是好很多?”
?.为什么要这样说
三观不同,本来就很容易导致冲突。而一旦涉及钱,想要改变对方的观消费观,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更有效的做法不是争执这一笔钱该不该花,而是要想清楚一个根本问题:在对方心中这笔钱算什么类的开销呢?
就是否要请保洁阿姨为例,觉得这笔钱不该花的那一方,之所以觉得这是额外的开销,是因为心理参照物是一般生活必需品,比如牙膏,毛巾,水电之类。这样一想就会觉得多花一分人工钱,是偷懒也是很浪费的行为。
而觉得这笔钱该花的另一方,之所以觉得这是“必要”的开销,是因为对这笔钱的归类是“提高生活品质”。其对比的是业余消费,比如旅游,度假之类的消费。相比之下,请保洁阿姨,性价比其实特别高。
所以你看,与其夫妻之间争吵,倒不如回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把这笔钱放在哪个心理账户里。
所谓“心理账户”,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是指一个人会把每一笔收入、每一笔开销分配到不同的“账户”。既然消费观是从小形成且根深蒂固,那就不用强行改变,只需要调整“心理账户”的归类就可以了。
+.延伸思考
“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不只适用于消费方面,事实上我们对于多和轻与重的认知都是在比较中得来的。而比较的对象,就是同一个“心理账户”里的其他项目。如果你的提议被对方拒绝,很可能是因为它没有放在合适的心理账户里面。
*.随笔
“心理账户”在销售方面运用非常广泛。比如:“这个墙布仅仅是墙布的话,我也觉得它很贵。但是如果考虑它杀螨虫、除甲醛的特点,为了家里小孩健康,我觉得买它是非常换算的。”这样把买墙布的开销,从“家装心理账户”移到“小孩健康心理账户”,销售的成功率就大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