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超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日均使用手机超5小时, 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此报告一出,霎时网民议论纷纷。
近年来,“网瘾”和“低头族”等新词逐渐产生并不断出现在网民视野中,而今又产生了“手机依赖症”新的症结。手机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本应是为人类提供便利服务提高生活质量的,而今却出现了手机成为个人成长的羁绊从而阻碍了社会发展的现象。
为何会出现大学生课堂上的“手机依赖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课堂上应该如何合理使用手机?这些问题引发社会各界思考求解。不少大学课堂采取强制学生课前将手机交出的方式实现“无手机课堂”以防止手机干扰课堂。此举确实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上课玩手机,但此种极端做法却忽视了手机辅助教学的功用。在手机功能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不应简单将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定性为负面问题。据该调查显示,24%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课堂学习有“积极作用(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等)”。此外,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对手机的精神依赖问题,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抵触情绪从激发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因而从长远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古语言“堵不如疏”,高校欲解决课堂“手机依赖症”,不能只局限于禁止上课使用手机的戒令,而应结合其他措施疏导指引学生在课堂上正确使用手机。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应多开展各种形式读书活动,激发大学生阅读热情,激发大学生读经典、读古文的热情,重新回归书本这种获得知识的原始形式,从而减弱对手机碎片化信息的兴趣。课堂上高校教师也应更好的掌控课堂,将课堂主体换位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启发性思考、引发式提问、趣味式互动,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吸引其兴趣和注意力而自然“冷落”了手机。。
AK47之父卡拉斯尼克夫说过:“枪械无罪,有罪的是扣动扳机的人。”手机本身也只是工具,即使面对“手机依赖症”的顽疾,我们也不能一味“妖魔化”手机。手机的确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通过手机和网络,古人“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幻想已不再是梦,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获取有利于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各类信息资源;利用一系列社交工具我们的沟通交流也更加便利,天南地北海内海外的亲人好友仿佛就在身边;各种在线支付软件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生活质量,手机成了“剁手神器”……但是这些便利的途径倘若不能得到合理良好地利用,只沉迷于手机娱乐,手机反而会成为浪费时间降低学习工作效率的绊脚石。
手机发挥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主要取决于使用者。“手机依赖症”这一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的深刻反思和转变。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学习需要和健康状况出发,选择并培养适合自己的良好手机使用习惯,加强自律,合理使用手机的各项功能,让手机成为课堂上辅助我们学习的帮助者,而不要让自己变成手机的被奴役者,荒废青春生命。
文本/孙怡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蒋兴东
责任编辑/许婧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