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今天的课打一巴掌揉三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放完课程录音,原本热闹的群顿时沉寂。老师意识到吓着大家了,敲锣打鼓亲自跑出来热场子。
习惯老师风格的同学会知道这是老师惯用招数——给你刨开旧伤疤,让你看见自己“病症”,再用心给你包扎好,让它尽可能健康愈合——能不能健康愈合,就看每个人的悟性了。
至于真的真假,所谓真相,估计老师自己也根本没有预设。老师只管负责撒种,撒在什么样的田,萌发什么样的芽,开出什么样的花,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儿了。不光千个人眼里有千个哈姆雷特,千亩田里还能开出千样花,这要看每个人的造化。
老师不光擅长刨疤,还特别擅长挖坑。对老师讲课内容的理解,我们能信什么不能信什么、如何躲坑,分辨能力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我卜拉卜拉一片并不是说我就能分辨了,现在听老师课,我至少能做到一点:不把自己智商抠出来全交给老师任其摆布,而会留几分自己的觉察和判断。
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圣经里那句祈祷词——给我力量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分辨两者,可见具备能分辨的智慧最重要。智慧不够的话我们要么会墙头草随风倒,要么就得像芳姐说的那样,只能不动声色,藏愚守拙了。
增智见慧是个功夫活儿,需要时间和心智慢慢发酵酝酿,我们是不是可以多少放弃一些对知识的执着,腾出更多心力来滋养智慧呢?佛家说了,放下我执,是生长智慧的开始。
分辨的能力除了智慧,我觉得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有足够心理能量支撑自己去质疑、判断,从而不容易随风倒被带跑偏。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往往风声鹤唳,稍有风吹草动首先怀疑、否定自己,比如掉片树叶都怕砸着头的同心圆过度社会化的人。
我们有个四人学习小组,一起讨论的时候我再次发现自己一个老问题:学习心理学,我始终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小组同学已经学以致用,相当熟练自然地应用在眼前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老师敲破黑板强调的“心理学头脑”,从来不可能靠知识武装起来,要在眼前点滴实在的,与人与事中用心觉察体验才行。
既然老问题,为什么一直没改进呢?我得好好反思一下,是能力不够,还是动力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四人小组我就有三位老师,学着老师们的样子,就老师今天这堂课的听课体会,试着活学活用一下。
老师提到昨天发的文章内容有误,大部分同学没注意到,注意到的同学很厉害,但又自我中心地把求证过程跟正确资料发在群里,这严重干扰了老师今天的课程设置(原来老师是昨天挖了一个坑打算今天自己埋,结果有人好心办坏事,给他提前埋了)。
就此,老师卜拉卜拉一通说,霹雳手段烟雾弹齐上阵,同学们大体集体懵圈儿。即便熟悉老师风格,我也不敢确定(可见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高),午饭后点开冰火两重天的群,本想调侃一句“大家都吓傻了吧”,到底没敢。
说说我听课过程中的感受吧。老师的霹雳手段,关于批评不仔细看他发的资料那部分,我很好地用否认防御掉了。详细解释:我关心的是心理学理论,实验部分,其效度、信度是已经被验证过的,不在我关注范围,所以我不会细看,再回头重看也照旧。
在这一波我没中弹。
好了,再看第二波。老师今天课里语重心长地一再强调“有求才有帮”,说在群里自我中心地发一些所谓“知识”,对别人而言很可能是精神污染。这一波我走心并反思了自己。
以前,我也会把一些学习心得整理成文章发群里,意识层面,我觉得那些知识管用,想分享给更多人,寻思总能有被触动的有缘人获益。其实觉察一下,潜意识里我没有显摆自己的成分吗?——你看,我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我能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梳理出来——肯定有的,两者都诚实地存在着。
欲改其意,先动其心,再真的理,如果不能扰动对方意识,偏偏霸王硬上弓非要掰扯给对方,那跟对着石头说正确的废话没什么两样。石头听了没反应也就罢了,把石头给说焦虑了就不好了。
假如停不下来继续嘚吧,不妨觉察一下,自己如此执着到底为那般?
第三波,老师敲着已经满是窟窿的黑板强调自己所讲的所有知识都半点也不重要,他所有努力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有意识地建设自己的心理学头脑。
第一波第二波证明第三波我在努力中。
今天的作业要求准备十分钟微课,按照以往,我会搬弄一堆知识经过自己理解后进行排列组合,这次我放弃,试着从自身开始,在觉察体验、自我反思中建设心理学头脑,老老实实做个听话的好学生。
老师今天的巴掌,我算是接住了。我们只能保证自己不说假话,但我们保证不了自己说的是真话,真真假假,在于你相不相信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