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书中对死去的莉迪亚的缅怀;我们终此一生,不仅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更要摒弃对别人的期待。这是玛丽琳的悲剧人生的缩影。
摒弃对别人的期待,爱才不会沦为失去。
1、梦想与生活
玛丽琳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当她在大三那年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师的华裔男子相遇之后,就像所有坠入爱河的女性一样开始了恋爱,并怀了孕结了婚。然后她就不可避免地堕入了一连串的家庭琐碎生活中:煮饭,带孩子,照顾老公,被迫中止她的学业和梦想。
她很难在庸常的婚姻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也被心中的理想折磨得寝食难安。终于有一天,她试图逃离,放下了两个孩子和老公,独自跑到外面去租了公寓,并报名了社区大学想继续完成她的学业。
然而却以失败告终,就在考试的前夕,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玛丽琳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拉回属于她的人生轨迹。
而我们却看到了,当一名有野心有天赋的女性的人生梦想,在面对婚姻、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时,有多么的不堪一击。
北岛曾云:“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那是梦碎的声音。”
我们看到的,是梦想在生活面前的危如累卵。
2、教育与原生家庭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
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投河自尽。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父母,将孩子视为了视线自己人生理想的延续?
有个网络段子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先飞,第二种不飞,第三种就下个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第三种鸟就是现在很多的父母,他们无法为自己真正活过,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孩子为他们而活。“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最令人痛心的是,玛丽琳本是最能体会这种来自父母施加的梦想的压力的。在经历了叛逆与逃脱后,却又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玛丽琳握住莉迪亚的下巴,想起她自己的母亲从未对她说过的话,那是她一辈子都渴望听到的东西,‘你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你,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她顿了顿,看看莉迪亚身后满当当的书架,以及书架上方挂着的听诊器和元素周期表,‘等我死了以后,我只希望你记住这些。’”
也许,是时间和生活磨平了我们的初心;也许,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3、爱与失去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
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终于在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最终选择了了断自己。
一家人从来没有把事情拿出来述说或者沟通过。每个人都因为爱着对方,而压抑着自己。没有人告白,没有人反抗。也许每个人内心里都觉得,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只有妥协于命运或者打破平静。没有中间地带,没有两全其美,鱼与熊掌无法兼得。那么多的误解都在寂静无声中被莉迪亚的死亡消融。最终完成了一个真正的妥协。
真正的爱,就是给一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你是爱孩子,还是爱伴侣,都应给予对方选择的自由,因为自由的爱才是灵魂需要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