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个人都会自卑
生而为人,有些事注定你无法选择,比如你的性别,肤色,高矮、美丑。这种先天的特质,本无谓好坏。心理学家A•阿德勒阐述到,如果上述特质和别人比较起来要差一些,比如不漂亮,矮小,皮肤粗糙,就感到不如人或丢脸,这种感受就是自卑感。
他因此定义到“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并且说“身为人都一定会有自卑感”。
自卑于我们,既然是无法选择的母胎情绪,我们为了消除它,就会努力去改善自己。针对此,阿德勒提出了经典的“自卑具有普遍性,自卑是推动我们的人格动力,越自卑,越超越”的理论。
换言之,就是当我们认识到自卑的负面境地时,就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进入正面的境地。从这一点说,自卑不完全是坏事,是”人类前进的推动力之一”。
我们“个体会因内心的压力和紧张而对自身的自卑感进行补偿“,并在这补偿过程中,选择自己通向未来的方向和道路。而且,由于当事人不知道外界对这种补偿到什么程度,别人才不会忽略自己的劣势,往往又会过度补偿。
有两个文学人物的描写,《红楼梦》里贾探春和《金锁记》里曹七巧,就是对自卑感补偿的完美注释。她们对自卑心理的消除,选取了两条不同的路径,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二、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
贾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 秀外慧中的贾府三小姐,偏偏是姨娘偏房所生。所以,探春尽管在贾府是个主子姑娘,可按宗法规矩,她仍比嫡出的宝玉低了一等。
在看重出身的旧时代,“庶出”就像个黑色胎记,成了探春的一块心病,一大隐痛。这也是她内心自卑的根源。为了消除这种原生的自卑感,探春做了三点:
1. 自强不息,才情不俗,清流风雅。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大观园》中,探春初结海棠社,开启了秋咏菊花诗,联句芦雪庵的风流雅事。第五十六回里她兴利除宿弊,理家有方,连王熙凤都连赞三个“好”。
2. 恪守纲常,对长辈殷勤小心。第七十六回里贾母在中秋夜赏月至四更天,“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唯探春还在旁陪侍,“可怜见的,尚还等着”;第四十六回贾母因贾赦讨鸳鸯为妾一事迁怒王夫人,骂她“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时,唯探春进来为王夫人辩解。
3. 为人自重,不给旁人落口实。第六十一回里,她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也要拿五百个钱交给厨房;第五十五回,自己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探春按旧例只给了二十两赏银。
在红楼梦里,只有探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划清“主子”“奴才”的界限,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做主子”的尊严,以至于我们在读到她和生母赵姨娘的对话时,都感到她的”冷漠”。但这是探春为了消除“庶出”这一自卑根源,不得不绷紧神经而采取的态度。
探春主动亲近正室、切割与偏房的关系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她上得贾母喜爱,中得王夫人信任重用,下得宝玉欣赏亲近。最后,作为南安太妃的义女和亲远嫁,虽然去国三千里,可也算相对幸运的结局。这是自卑感朝正面方向动作的积极性。
三、曹七巧 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改《金锁记》为《怨女》《金锁记》里曹七巧,本是“麻油西施”,“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的挽起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手腕,上街买菜去”,有着小户人家女子的爽利,街坊中不少青年也是喜欢她的。她若在其中挑一个嫁了,天长日久,男人也还是会对她真心。
然而“碧玉小家女”却由于钱财的原因,嫁到官宦大户姜家作了二少奶奶,而且开始也不是明媒正娶的正室,是当姨奶奶,后来姜家二少爷因病实在找不了做官人家的女儿,姜家同时为了让七巧能死心踏地服侍,才又把她扶了正。
曹七巧比不了出身,身上自带的泼辣、粗野、俗气的市井气,姜家不仅妯娌姑子不愿和她来往,丫环婆子们也要背后嫌弃。她也不比不了男人,因为嫁的男人坐都坐不直,是只剩一口气的“活死人”。大府人家里看重的这两样她都没有,就使得她深陷自卑。
曹七巧也是抗争过,她为自己添了一儿一女,这好歹能让她在曹家立足;她讨好姜家,上到老太太下到刚过门的三少奶奶,然而人人都拒绝了她;最后,她试图接近三少爷姜季泽,以获得心理慰藉,不管姜季泽出于什么原因,七巧这份暧昧的寄托最终还是付与了空气。
曹七巧在姜家,从地位和情感上都是被极度轻视的。所以丈夫死了分家后,她守着用青春换来的一些财产,成为唯一能靠得住的东西。戴在身上的黄金枷锁,虽沉重却还能实在地触摸。
金钱成为曹七巧弥补内心欠缺的不二法门,也才让她以前丧失的尊严被少许的挽回。凡被认为要来挑战她金钱的,都被她用黄金锁砸碎,不管前来续缘的姜季泽,还是女儿长安的爱情和儿媳的性命。
曹七巧以捍卫金钱的方式来消除自卑,然而这一条路却是孤独、冷血和苍凉。这种消极的负面方向的补偿,以牺牲他人的方式来超越自卑,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阿德勒说,“自卑本身并不是变态,他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改变的原因”。因此,为追求完美而进行的心理补偿行为无可厚非,只是我们要结合道德,伦理,知道哪一种心理补偿才是自己应该最后选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