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剧之余终于觉得百无聊赖了,于是开始温习那些堆在枕边的书,其中就有新近才买的林清玄散文精选,还有一本很久以前买的贾平凹的精装散文集,一本穆涛的散文集。
比起小说集,我现在更偏爱散文集,许是对故事实体失去了兴趣。一度认为还原能力是对作家人性的考验,一度又认为提炼能力是如庖丁解牛般的熟能生巧之技。久而久之对故事架构和细节产生了奇怪的心理,就像那些行走在大街上的匆匆过客,虽然不言不语但是却了然于胸,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始终偏爱散文,觉得散文不仅是极佳的启智工具,还是一个月朗风清的好去处,有点像一个个的园林盛景,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所在。
再来说一说这三本散文集,我对它们的欣赏和所得。
首先说穆涛的散文集,当时买的时候是粗略翻阅过的,吸引我驻足的是书名《先前的风气》,让我喜爱的是作者的文风,文字非常精妙讲究,而且举例甚多,多来自古典文化精华。我是想借读他的书偷个懒,可以轻松了解很多原本要去苦读的书籍里的精华,而且他高屋建瓴,行文简洁有力,读来一气呵成毫无疑问,整本书读完就仿佛跟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进行了几天几夜的畅谈,而且收获颇丰,眼前豁然开朗,真是心旷神怡。
这本书非常对我的口味,既不抒情写景,又不说教明志,只是在我们厚重的历史长河里随手采颉了数颗明珠,针对时弊言简意赅,就瞬间让人心领神会了。这种文化人的使命感和能力所产生的迷人特质使得这本书就像一个珍贵的宝库,可以经常拿出来翻阅,常看常新。
接下来再说贾平凹的《愿人生从容》,当时对精装颇有意见,而且没有试读本,但是看到这个书名,也是颇有好感吧,于是收入囊中。
说实话,回家打开一看,多少有点失望。没想到文风比较质朴,难得见到一点华彩乐章。精装散文集原本应该是可以常读的内容才对,排版有点过于紧密,可能是为了多收点文章,可是有点太密就影响阅读了。这且不说了,内容有点像个人博客,一个多思爱写的人的随笔,过于表现自我感受很难吸引人读下去。其中最好的也就是那篇收入语文课本的《丑石》了,其余的也没有办法精读,就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然后就置之不理了。
这是个启示,书必须要试读了再买,不然很可能所“娶”非所爱。当然也有收获,那就是散文必须与时俱进,文风和主题都得更为讲究,既不能太随意又不能太自我还是那个比喻,要设计建造成园林盛景,人工的园林照样得有自然之美,那样才能悦己悦人。
最后来说一下林清玄的散文精选,这位传奇大师年初的时候离世了,书店里突然集中出现了很多他的书,许是为了纪念,许是为了拔高那一拨热度,总之我也终于走近了他的作品,非常笃定的买了一本,当然试读了。
想当初莫言得诺奖的时候,我买了几本他的书,可惜很难看进去,看进去了又觉得人世间真是地狱,这只能说明他的作品对生活的还原度极高,确实适合改编成电影,比如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非常经典的时代记忆,奠定了张艺谋导演生涯的基调,把民族的拍给世界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林清玄的散文真的不一样,文字极其精炼,文风非常自然,主题总是发人深思,余味悠长,不亏是当代散文大家,意境已然令人沉醉,逞论读后心情大悦。他领着你进入他精心设计的世界,不着痕迹的让你心随身往,见识了一番人世的繁花苍凉,还有喜怒哀乐,出来的时候意犹未尽,徐徐走来却又频频回首,不忍别离。
林清玄的散文是一个人的胜地,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之,适合修身养性的所在。这样的散文多好啊,多有意义!是一个人的旅途,但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旅途,像我们的人生,虽然记忆里的片段模糊了,但是留在心里的感觉始终支撑着我们一路前行。
爱散文,它是一个人的园林,身心放松的地方。好的散文值得反复品味,比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和《背影》,无论何时想起,脑海会中立刻出现那一个个画面,那真是令人难忘的文字和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