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快递,是女人写给自己的情书。
尤其是一不小心,逞一时之手快,下单之后,已然不记得买了什么,这时候看到放在门口的快递盒,简直有一种被暗恋,或者说开盲盒的快乐。
买得太多,才有所谓断舍离,所谓极简,这都是物极必反的自然现象。
反讽的是,这一代人一边买买买,一边极度厌恶上一代的囤囤囤,两代人的战争,是物质在极度丰富与极度匮乏之间的巨大反差,而焉知现在的买买买一族,已经开始有了囤囤囤的迹象呢?
有个摄影师曾经拍摄过系列作品“中国人的家当”,让人把家里所有东西搬出来,放在空地上,人与物合影,我有印象的是草原上的牧民,毕竟他们经常搬迁,他若要拍我的家当,我必断然拒绝,因为工程过于浩大。
我显然缺乏耐心。有个喜欢囤积的老太太,他儿子把她所有的家当整理出来办了一个展览,还在好几个国家做巡展,反响强烈。
儿子最开始做展览的时候,母亲尚健在,他们似乎是以这种方式来纪念逝去的父亲。展览做了几年,母亲去世,所有的旧物,又承载了新意。
在我思考人与物的关系的时候,读了一本书:《日常的深处》,作者对“恋物”情绪的解读,往往让我悚然心惊:
比如他说:“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我们经常说待人接物,接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待人的态度。如果你真的去践行断舍离,反倒可能会变成一个冰冷的人,没法自然地待人,要过一个很萧条的人生。”
再比如他说:“最神奇的是,这些满载过去的物件,其实是储存在未来之中的。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能用得到。这提示我,未来用不到的东西,就真的无处安放了。对老人来说,旧物实际上是不是将来用得到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
而生活在快递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有快递,就还有未来?
今年以来,我深度参与了两个购物平台,作为对自己“极简生活”理念的拮抗,我标榜“只买必需品”,当然,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买品质更好的必需品。
深度参与的表现之一,是把“买”和“使用”的行为延展到“分享”,这刚好用上了我三十年的文案功夫。
若是风和日丽,或者淫雨霏霏,或者季节更替,或者单纯只是有点空闲,我就会把手机定时15分钟,做个小小的练习。
有时候,看到很快就有人下单,便有一种遇到同好的快乐。
有时候,人家只是好奇,扫码进来看了一眼,那也是链接了一种未来。
我写的,都是购物的理由。购物或许并不需要理由,就像爱情。然而我们还是需要情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