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财政史诗

中国财政史诗

作者: 利炼成刚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22:42 被阅读0次

    一、经济运行的三大基础

    为什么新中国的改革始终没有去触及这三大底线,即国有企业、公有土地以及发钞权。

    对于控制经济命脉的领域,国企从未想过退出和私有化;公有土地制度是地方政府发展土地财政的基础,不会将土地完整的产权完全交给民间。印钞权是政府控制金融体系最重要的工具,政府从而拥有制造通货膨胀的能力。

    这三大底线(基础)是怎么来的?

    有人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征,从马克思开始,就决定了必须守住这三大底线(基础)。

    其实这三大底线(基础)并非是德国的舶来品,而是中国历史上一直依赖的财政手段。

    对于一个集权政府来说,只有两件事是它最关心:

    第一、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控制住社会;

    第二、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不管是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还是垄断货币发行,都是政府筹措财政的一种手段。而这所谓的三大基础,实际上是三大敛财手段。

    二、中国历史的财政逻辑

    中国在2000多年前发明了中央集权制,才使得人类能在数百万平方千米的疆域内建立统一的国家。

    周代的诸侯制对诸侯的控制力太弱,各个诸侯容易独立成国家。秦汉发明的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官员由政府任免和控制。政府控制官员最重要的手段是财政,只有中央才有权收税,给官员发放工资。而官员又对人民进行统治,同时官员之间又相互监督、相互制衡。

    中央集权面对的问题:随着政权的延续,官僚机构会越来越庞大,让古代的农业社会养不起,特别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帝权就需要发展新的敛财手段,最早进入帝权视野的就是国有企业。汉武帝在当时就决定依靠政府对自然资源的垄断,建立一系列的国有企业。当时的盐和铁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围绕着盐和铁就形成了当时最先进的工业部门。

    除了建立国有企业,汉代还第一次将货币发行权垄断到政府手中,从而可以利用货币贬值,从民间抽取财富。铸币时代主要靠往铜中掺入其他贱金融来实现。

    唐代又为中国现代经济提供了另一个蓝本:土地公有制。这种制度来源于北魏,并经过北周和隋,最终传给了唐。它规定:当一个人出生,就由政府分给他一块地;作为交换,一旦他成年之后,就必须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当他死亡的时候,政府收回这块地,然后发给新生人口。这种制度下,政府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农民只是终生的租客,税收就是租金。

    另外,唐代也是一个政府参与经营的时代,皇帝允许地方政府拥有经营性土地和资金,参与市场经营,挣来的钱用于筹措财政资金和维持自身的运转。但是由于唐代政府控制土地的成本太高且不懂经济规律,所以官营效果很差,常常亏损。所做的商业活动要么无法盈利,要么只能实行强买强卖。结果反而导致唐代的中央财政捉襟见肘。正是由于糟糕的财政,唐玄宗在盛世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建立节度使这个职务。节度使是把边关地区的军权、财权、行政权授予同一个人,让他自己想办法运营。节度使的设置,破坏了正常的官僚制度,大权在握的节度使有了力量反抗中央,并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可以说,唐代的衰落首先是一个财政问题,再扩大为一个军事问题。

    宋代为中国提供了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纸币。从宋代开始,政府发现纸币是一种更容易获取财富的工具,并且迅速滥用。在之后的每一个朝代(除了清代)都会产生剧烈的纸币通胀。

    从上面的回顾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这三大制度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实验。而现代政府即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也不会动这三大基础底线。究其缘由,就是政府需要钱,而这三大制度是最大的敛财手段,政府不愿放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财政史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ga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