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杜牧的《过华清宫》并没有多大感触,以为这首诗所表现的也就是字面意思,直到读完了马伯庸的作品《长安的荔枝》 才明白,短短的四行诗字字泣血。
《长安的荔枝》正是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两句诗为背景进行的创作。
作品的主人公是从九品芝麻官李德善,他在长安奋斗十八年,终于在他四十一岁这一年购得一处住宅,但这却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
由于李善德请假半天去看房,因此皇帝下发的转运荔枝的命令就落到了他的身上,这个差事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皇帝和贵妃要吃鲜荔枝,而且是来自岭南的鲜荔枝,岭南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荔枝运送到长安时早已腐烂,这是一个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没人愿意接手。
而李善德偏偏在那天请假半天,于是大臣们一商议,就将这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了他。
李善德接到敕令后惶恐不安,但别无办法,后听从好友杜甫的建议,决定拼死一搏。
他孤身来到岭南,探访荔枝事宜,第一次去岭南各种碰壁,岭南节度使以为他是骗子,对其大肆侮辱。
所幸,李善德天性纯良,交到荔枝女和胡商苏亮这两个朋友,荔枝女顾名思义,就是种荔枝的人,她拥有一个大大的荔枝园,胡商运送香料,有双层瓮,荔枝有了,而双层瓮则是器皿,用来装荔枝。
杨贵妃的生日在六月一日这一天,她酷爱吃荔枝,而唐玄宗正是想用荔枝博得美人一笑,因此,李善德必须在六月一日这一天将荔枝从岭南运往长安。
李善德三月初出发,留给他的时间非常紧迫。
李善德是速算及第,精通计算,他决定先做实验,看看新鲜荔枝能坚持到几日,能走到何处。
他制定了四条路线,派出四队船只,同时出发,一旦荔枝开始腐败,就飞鸽传书,通知他。
实验结果很不顺利,基本上五六天荔枝就会流汁。
正在李善德愁眉不展之际,荔枝女的一番话点醒了他,她说,荔枝是连枝割下来的。
李善德从中受到启发,将荔枝树的枝干砍断,装到双层瓮中,用土栽培,等到色变时,用冰块冰镇,这样勉强能在介于色变和香变之间运送到长安。
李善德将自己的想法详细地写了下来,他快马加鞭,回到长安,通过一番交涉,见到右相杨国忠,将自己所写的纸张交给他。
杨国忠同意了李善德的意见,决定就这样运送荔枝,李善德又马不停蹄回到岭南,开始进行人员调度,运送荔枝。
在现在看来,运送荔枝似乎很简单,但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运送鲜荔枝十分麻烦,砍断荔枝树一百株,动用人员钱财不计其数,途中由于赶时间,再加上野兽横行,死亡的人马数以百计,而李善德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奔波劳累,导致右腿永久性受伤,成了瘸子,又与苏亮和荔枝女这两位好朋友产生嫌隙。
到达长安时,原本浩浩荡荡的人马只剩下了一人一马两瓮荔枝,其余荔枝皆腐坏无法食用。
李善德立了功,升了官,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失去了太多,为了运送荔枝,他失去了自我,他见识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官场的腐化堕落,他对这一切感到厌倦。
李善德不再留恋长安,他辛辛苦苦奋斗十几载购置下的宅子还没有住进去就决定出售,他不再贪恋长安的荣华富贵,而是去岭南了此残生。
讽刺的是,在李善德运送荔枝的第二年,也就是隐居岭南的第一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而李善德由于提前隐居,幸免于难。
《长安的荔枝》引人深思的不仅仅是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李善德身上的正直善良,以及他绝处逢生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值得我们学习。
有的时候,看似身处绝境,但“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放手一搏,大胆去做,或许会柳暗花明,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