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局限模块
15过度自信—错误归因
你觉得做投资,是赚钱更好还是亏钱更好?
对于投资者来说,很多时候赚钱都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亏损。对待赚钱这件事,我们甚至比对待亏损还要小心。
亨特第一次赚了大钱的主要原因,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台风。因为台风,天然气的价格才大涨。
但在亨特的心里,主要是因为他看对了,他很聪明,他是交易之神。这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导致了他之后再次按照同样的逻辑进行了类似的操作,然而概率却没有站在他这一边。而这个时候,他的赌注比之前要大得多,所以亏掉的钱也是之前的很多倍。
如果你因为偶发事件赚了钱,却把原因归结成了自己的能力,那么等待你的往往就是灾难
16 反向复利
巴菲特全部身价的99.8%,都是在他50岁之后累积的。
一个人财富累积的过程,很可能跟我们直觉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并不是一个线性累积的过程。
我们在投资这条路上,就要习惯自己需要慢慢变富这个事实。
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本金也是“慢慢变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生活中,我们确实总能看到有很多“短时间内翻了好几倍”的投资案例,但这背后一个很大的陷阱是:投资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去博取高回报时,对应的一定是更大概率的亏损。
不要觉得我们这里说的是一个简单的赔钱的问题,亏损带来负面影响的本质,是它会带来另一个很可怕的现象:负复利
同样,哪怕你某一年运气不好亏损了1/3,那么你想要“回本”,接下来的投资收益就得变成多少呢?50%之多。复利在赚钱的时候有多正向,亏钱的时候就有多逆向。
换句话说,博取短时间内不合理高回报的本质都是在和概率作对。我们都知道,和概率作对,一次两次还可能侥幸赢,但时间稍微一长,输是个必然的结局。
所以当你真的发生了亏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只有承担更多风险,去博更高的回报,才能把之前的亏损补回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承担了新的风险,可能就遇到新的亏损。然后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别说慢慢致富了,最后把所有钱都赔进去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哪怕你追逐高回报真的成功之后,还会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效应——如果你真的一两年赚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你就再也不甘于回到那种慢慢赚钱的状态了。
这种效应在投资上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运气好,挣得了50%、100%甚至百分之几百的回报,再去看那些每年回报5%、8%、10%的投资,你会觉得非常无聊。所以你只有一个选择——再去押注那些高风险的,貌似能带来巨大回报的东西。
但是别忘了,无情的数学告诉我们:无论你有多少钱,你能亏掉的最大幅度都是100%。
17 利益错位
分析师评级,就是华尔街以及国内的主要投行和券商,对一家长期跟踪的公司的股票,给出的投资建议。
常用的评级有:买入、持有、卖出、观望
分析师评级听上去非常专业啊,应该靠得住吧?至少比我自己去研究靠谱吧?
确实,这些大型投资机构的股票分析师的能力还是很让人钦佩的,因为他们往往都是名校毕业、成绩优秀,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到公司里,然后要工作相当长的时间,才被允许独立地撰写报告,发布自己对某只股票或者某个行业的观点的。
但问题在于,他们多厉害可能都跟咱们没关系,因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帮我们赚钱。
针对美国标普500指数覆盖的500家公司,美国的投行和研究机构给出的几千个评级中,只有大概6%是“卖出”评级;著名的金融媒体CNBC也作过一个统计,从1997—2017年,这20年的时间里,整个市场上股票的“卖出”评级的数量,常年都在10%以下。
也就是说,分析师对于90%以上的公司,或者推荐你“买入”,或者让你“持有”。
用常识也能判断,这些评级显然是不合理的。
我们之前课程里也讲过:从1926年到2015年这90年的时间里,美国一共有超过25000家公司上市,到现在还能算“活着”的也就是四五千家左右,超过80%的上市公司都已经消失了。怎么可能有90%以上的公司都值得持有呢?
原因就是,股票分析师挣钱的方式,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说白了就是,他们并不靠自己的评级结果挣钱。
对于分析师来说,他们的衣食父母是大型投资机构——比如各种公募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等。而对于大型投资机构来说,它们并没有那么在意分析师给出的评级到底是什么。因为很简单,这些机构往往也有自己专业的研究团队,负责产出具体的投资决策,不可能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即使拿到投行分析师的报告,更多的也是参考里面的逻辑和数据,具体买还是卖,还是得自己作决定。
那分析师对机构来说还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帮助它们和各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牵线。
专业投资机构在调研的时候,会有一个核心的诉求,就是和公司管理层直接对话和交流,这样才能对公司有更准确的判断。想象一下,你如果买入苹果股票之前,能直接和蒂姆·库克聊聊公司未来的发展,那肯定会对自己的投资很有帮助。
但是,专业投资机构要覆盖成百上千家公司,不可能和每家公司的老板都搞好关系,时间上也不允许。所以他们想见库克的话怎么办呢?这时候行业分析师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他们对自己行业的企业非常熟悉,他们会帮你牵线搭桥,让你和管理层对话,会带你进行公司调研。简而言之,这就是行业分析师提供的一种服务。
作为回报,专业投资机构会每年拿出一定的佣金付给行业分析师。至于佣金是多还是少,肯定要看你服务得好不好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看出问题了:
行业分析师的奖金来自于投资机构的佣金,投资机构又经常需要拜访自己负责追踪的公司,那么显然,我要是分析师,肯定要和自己负责的公司搞好关系啊。怎么搞好关系呢?起码别老天天给人家挂个“卖出”评级吧。否则你下次见到这家公司的管理层的时候,还好意思打招呼么?
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开始说到的那个现象:华尔街对公司给“卖出”评级这件事非常保守,所以数量常年很低,没有人想得罪自己的真正金主。
这就是我们说的“利益错位”问题——对于分析师来说,给出“买入”和“持有”的建议,会让他们的日子更加好过,所以这个建议本身的准确性就有待商榷了。
当然,这里我绝不是说华尔街的分析师都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毫无职业品德的人,好的分析师还是非常多的。但由于这种独特的利益分配机制,我们在学习他们的观点,获取他们建议的时候,就要格外小心。
其实,不只在专业的分析师和投资机构之间,这种“利益错位”的现象,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都会碰到的银行理财顾问或者客户经理。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客户经理是如何挣钱的。简单来说,他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也是拿佣金。这个佣金来自哪儿呢?就来自于把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卖给你得到的提成。
这里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目前我们知道的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和基金,都不可能保证收益,哪怕是保本,这么做会直接触犯国家法律。换句话说,任何理财顾问,卖给你产品之后,都没有任何义务保证你的收益,你也没有权利要求对方这么做。所以对TA来说,只要能把东西卖给你,佣金拿到,那么任务就完成了。至于你是不是能赚钱,是不关 TA 的事的。
甚至在这种机制下,理财顾问更想卖给你佣金更高的产品,而不是更适合你或者收益更大的——这才是他们核心动力的来源。所以在这种错位的利益之下,你想你还能赚钱么?
更有意思的是,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利益错位”问题,都是和钱挂钩的。但赚钱绝对不是别人给你各种投资建议的唯一动力,很多时候甚至别人只是出于关心,也会给你带来麻烦。
更有意思的是,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利益错位”问题,都是和钱挂钩的。但赚钱绝对不是别人给你各种投资建议的唯一动力,很多时候甚至别人只是出于关心,也会给你带来麻烦。
举个例子。假设你作为投资买了一个房子。但是由于市场前景不明,你在考虑是不是要卖出。这时候,你和一个懂一些买房投资的朋友聊起了天,你问 TA ,我这个房子买得对吗?是不是应该卖掉呢?
首先,你要判断对方与他的建议之间有没有利益关系,是什么利益关系;
另外,你还要考虑对方有没有出于感情等因素讨好你的可能。
首先,你要判断对方与他的建议之间有没有利益关系,是什么利益关系;
另外,你还要考虑对方有没有出于感情等因素讨好你的可能。
18场外因素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投资结果成败的,反而是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一些东西。我把这样的东西称作“场外因素”。
在巴里大胜而归的时候,他等来的不是客户的喝彩和感谢,而是更加迅速而坚决的资金赎回……原因也很简单:大家觉得次贷危机是个几十年不遇的大事件,而巴里下一年一定赚不了这么多钱了,不如见好就收,而且万一以后资金再被冻结,就太得不偿失了。
结果撤资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巴里非常崩溃,他觉得自己没法再帮别人管钱了,于是只好在2008年上半年把基金关掉,从此退出了资产管理这个行业。
巴里本来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到2004年,他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从一百多万美元涨到了6亿美元。
这个时候,巴里注意到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并且发现了一种绝佳的做空美国房地产的金融工具,就是我们说的信用违约互换——CDS。
简单说, CDS 就是一个保险:以美国的房地产行业为例,你每个月付一笔不高的保费,如果美国房地产好好的,保费就白花掉了,一旦房地产行业爆发了危机,你就可以获得巨额理赔。
据说巴里在赌这次危机之前,读了上万页关于 CDS 的复杂文件才作的这个判断。他说,这些文件被写出来之后,除了律师基本就没人看过,但他每一页都认真读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巴里最终赢得了这场赌局,自己也挣了非常多的钱。但是其中过程的艰辛,很少有人注意。
因为当时他的眼光太超前了,从2005年就开始做空房市,而实际危机是2007年下半年才爆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巴里的回报都非常惨淡,因为他不但没赶上股票的牛市,每年还要白白交一笔保费。
比如在2006年,整个市场回报超过15%,而巴里的基金回报是多少呢?-18%,就是因为别人都狂买股票的时候他自己默默买 CDS,这个回报能好得了么。
来,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假设你就是巴里这个基金的投资人金主。之前,巴里是搞价值投资的,而且还特别成功,五年下来你的钱都翻了好几倍了。结果有一天他突然性格大变,股票也不做了,花那么多钱买了一堆根本听不懂的东西,背后逻辑是看空整个美国房市——关键他也不是房地产专家。结果两年下来,其他人买股票挣了好多钱,而你投进去的钱亏了快20%。你说你心情能好么?
在这个时候,巴里的性格导致他做了一件让投资人更加愤怒的事——把基金冻结,不允许投资人赎回。因为他非常坚信自己的判断,认为这时候把钱还给投资人绝对是功亏一篑。结果投资人当然勃然大怒,很多人还威胁要起诉他。大家闹得很不愉快。
好在等到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终于爆发,华尔街一片狼藉,而巴里也是一战封神。那一年,管理规模不到6亿美元的巴里给投资人挣了超过7亿美元,他终于赢了。
在巴里大胜而归的时候,他等来的不是客户的喝彩和感谢,而是更加迅速而坚决的资金赎回……原因也很简单:大家觉得次贷危机是个几十年不遇的大事件,而巴里下一年一定赚不了这么多钱了,不如见好就收,而且万一以后资金再被冻结,就太得不偿失了。
结果撤资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巴里非常崩溃,他觉得自己没法再帮别人管钱了,于是只好在2008年上半年把基金关掉,从此退出了资产管理这个行业。
你看,在这个故事里,一个非常出色的投资者——足够聪明,非常勤奋,投资能力超强,判断非常精准,下注也足够勇敢——但最终结局却是众叛亲离,被迫关闭基金。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他投资能力不行,反而是一些场外的因素。
在这个例子里,这个场外因素就是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安抚投资人的手段,适当妥协的心态。这些东西跟具体的金融知识和投资技能无关,但很多时候却更加决定了我们投资结果的好坏。
听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我们最应该在意的场外因素有哪些呢?我觉得,尽管影响我们投资结果的场外因素有千千万,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两条。
第一条,是维护你能独立作决策的能力。
刚才我们说的巴里,他的决策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他维护这种决策的能力就差很多。比如他没法和投资人很好地沟通,不善于管理他们的期待,最终只能靠禁止赎回这个强制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决策,这最终也断送了他的职业生涯。
同样对于我们来说,在做投资的时候也经常要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挑战,甚至很多时候他人其实是善意的关心,比如你的老公、老婆、父母、朋友……总会念叨一下你的投资到底是赔还是赚,总会拿你的成绩和别人比比。这个时候,能够管理他们的预期,能够和他们很好地沟通和理解,对你长期的投资计划就非常重要了。
在这一点上,同样在次贷危机中狂赚一笔的约翰·保尔森就比迈克尔·巴里做得好得多。
当时在和投资人沟通的时候,他没有渲染自己是在赌美国房地产崩盘,而是说自己的基金针对潜在的远期灾难进行了对冲,这样投资人的担心就小了很多。而等到市场真正崩盘的时候,他们坐等着收钱就可以了。
在这里我当然不是说要和你身边的人含糊其辞、隐瞒信息,但是投资本来就是一件需要独立思考,很多时候非常孤独的事情。所以,能够维护好你能独立决策的环境,对我们的长期成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重要的场外因素。
第二个因素叫做,要保持你场外赚钱的能力,也就是投资之外的收入。因为它能反过来帮助你的投资成绩。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职业相当成功,工资水平不错,那么即使市场下跌,你的压力也不会特别大,甚至你还可以补仓。反过来,如果你只靠投资赚钱,遇到熊市你可能会非常难熬,甚至会被迫卖出你的投资,坐实亏损。
所以我总说一句话:越不需要靠投资赚钱的人,越有可能靠投资赚钱。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