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1-21读《黑天鹅》P18有感

2019-01-21读《黑天鹅》P18有感

作者: 黑谷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4:32 被阅读11次

    每个人都应该有着从规划时间到顺从时间的经历,尽管说法不同,但就是把自己交给时间,活在当下,努力也好,享受也好,最终都顺从了这样的一个趋势。在《黑天鹅》(升级版)的P18中,让我对人“听天由命”和“认命”的说法有了一丝明悟,之所以“听天命”是因为意外的随机性很大,系统化的规划和一味的“博学”都会让我们忽略那些本就应该是复杂而且不是能被理清楚的随机性。在这样的随机性面前,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作为目前这块载体还无法包容那么大的,而且还在不断延续,不断随机的随机。

    作为这么一个个体,能做的而且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在我看来,这种控制方向性的学习,那种适应时代的能力,值得我们消耗时间,是不断升值,而且不会被时代变迁所淘汰的能力,应该是更“宏观”的,它直视的是生存,是如何生存,想要怎么生存的内容。

    举例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想要过的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1.”用自己的美貌接触有钱人,让有钱人为她花钱,她再把钱花在提升自己学历,阅历,最终以高姿态嫁给了有钱人,成了衣食无忧的富太太“ 2.学习方式,有以技术吃饭的,有以为人处世吃饭的,有以管理能力吃饭的(我觉得这其中并没有高低差异)但最终管理的人相对来说过的更好,差异我觉得更多的是管理的人在不断的接触事实,或者比技术更为接近事实的内容,导致他们有了一个大的方向。

    本质上的内容并不是三观方面的,而在于“宏观”。也就是和哲学搭边的“共性”,这种共性可以理解为本质上的内容,也可以看作是“主线”。即:掌握了不断学习的能力,远比掌握某种技能更好,这种感觉。这就有点形而上的感觉,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肯定没有作为学习这种行动本身来讲更全面。

    多数的人都在不断的追求这个文凭,那个证书,或是精湛的画技等等这些内容,这些都是“过于精确,过于具体”的内容。看着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如何努力,如何坚持”这样的内容我就一阵乏味。看似速成的东西,其实只是阶段的一部分,走过来的人会发现那种只是华而不实的,为了博取眼球的广告罢了,纵然会对少部分有毅力的人产生了转折性的改变,但根本却在于毅力而不在于方法。况且每个人都想要掌握了这些内容后,就不要进步了,靠一技之长生存到老,抱着既轻松也能享受的期望安逸下去。不难发现的是这都不是能长久的道路。就像是现在90后排斥的婚姻一样,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婚姻会在开头甜蜜,如胶似漆,但随着时间推进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互相牵制,互相抱怨,剪不断理还乱,衍生出各种爱恨情仇。有人总结到“爱的时候是真的爱,不爱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归结于人性,是人性也没错,但却不是全部的人性。是人性里面的几点,纵然我不能说我现在说的就很全面,也千万别觉得好的婚姻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那几点,只不过是我看到了这几点,并非全部:距离感,尊重。

    距离是什么,我觉得并不是肤浅的不要经常见面,要有一点自己的空间。这种距离不仅是物理的量度,还是心理,情感上微妙的变化。或者如果你可以理解的话,用距离=变化总结更为合适。想象一下两个跳爵士的恋人,在跳舞的过程种,或是有转了几圈撞在怀里的面对面,近距离的对视,也有都伸展了双臂划圈的互动,对视和互动就是那种距离。这种距离就像是“易”学那般,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对视的时候会感受到对方的呼吸,心跳,从而有着亲密,私密的羞涩感;互动的时候呢,又可以使对方完整的展现在你的眼里,优美的曲线,高贵的气质,凌厉的步伐,柔美的舞姿,距离就在这里流动,在情感上流动,在我看来,新鲜感的真意也就在于此,不是像初识的“每天一束花”这样的重复(我也不否认身体先动起来能够带动心理或者认知上的变化,即形式感引发的心理变化)。

    生存这件事是随着时间不断更新的,生存的环境在变,那一技之长就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一技之长,不管我们怎么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环境的因素,结合时代的大势,那只能是我们为了理解这样事情之所以可能发生的原因,让自己接受这是可以理解罢了。这里面的随机性的成分,那些复杂到不被理解,或者根本难以述说的面,就全都被忽略了。“知天命”里面的承认随机性这种成分,完全不必等到50岁,这样太晚,没有足够的时间跨度用来培养应对的能力。

    说到本质,也必然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媒体。媒体是我们获得信息的媒介, 本质被掩盖于繁杂的信息中,如果本质是世外桃源,那么繁杂的信息就是东拉西扯的N国争霸,媒体就是整个大陆。(大陆又是属于地球的一块)我还记得一句话,我的一位政治老师说的,大意是:“如果你被媒体围绕,那你的三观就被媒体塑造”。这和《黑天鹅》的作者——“当你把20年的时间用于大规模的数据实证研究,而它们是被洗脑的柏拉图化的"思想家"看不到的。其次,它使我的思考变得有条理和系统化,而不是被包围在奇闻逸事中。”观点是一致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和我的一个房产行业的朋友发生的对话:

    “最近贷款不好贷了吧,国家信贷收缩,利率提高,这对买房人和企业都算是寒冬了吧”

    “你从哪里看到贷款问题的,和我合作的银行朋友都没感觉到,你是从哪里来的感觉”

    对于我来说,她算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那只鸭了。她都没感觉到,我却整天忧心仲仲,让我感觉到我是多蠢,花了大把的时间得出的结论,并且为此忧心(徒耗精力)。我也不止一次的认为我看到了第一手的消息,很官方的消息,付费才能拿到的信息,结果却是不止一次的让我觉得在浪费时间。真正的内容好像根本不存在于大多数的媒体渠道,还有那些商业化的书籍里面。我在想,是不是涉及到“商业化”就必然被扭曲,为了更持久的商业化,特意的针对性的产出内容,培养了不同受众的三观。

    问题来了,真正的东西到底在哪?我觉得既然人性做为参与者,那么越剥离人性控制的数据越接近真相,但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因为在大量的人被区别化的对待,针对性的培养,娇惯后,就会产生更复杂的分支,除非能够得到更多的数据。数据又只能是数据,它会被人选择性的吸收,只了解想要是那样的内容,就像是演讲一样,整个数据可能是不利的,但演讲者要的效果是带来好的效应,那么就会从整盘数据中抽出部分,挑好的讲,而且可以堂而皇之的说这就是真实的数据。成功了,那可能会带动市场,扭转战局,本质上来讲还是从属于了人的选择。就像这本书里作者说的,他觉得给他启发最大的不是那些著名思想家写的巨著,而是一个记者的真实日记,日记,本真的记录了当时的情况,不带有任何他想要因此获得什么的欲望,就成为了一个很好参照。那么,书籍,和学术研究,这种内容,恰是我觉得最能接近事实,使脱离与纷杂,紊乱的良药。基于真实的内容之上,才有着更“正常”的三观。

    每一新想法的风潮都会涌现大批被忽略的拥护者,每一场新热点都会有大批的媒体蹭热度,稀有并不是成功的领头人,最多只能算是孕育成功的温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1-21读《黑天鹅》P18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kcjqtx.html